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中医药高等教育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阅读: 1783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2/2/16 16:55:54
分享到:
岐黄国医实验班:临床优秀人才的孵化器
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究竟多长时间最合适,临床实习又该占多大比例,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医教育工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此方面做了进一步探索,2011年设置利用9年时间完成的本科直攻博专业,以期通过整体设计,避免课程重复,节省大量的时间用于临床实践,从而培养中医临床精英人才。
记者:学校开办岐黄国医班,9年下来一读到底似是国内首创,设置这种长学制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优秀人才呢?
翟双庆:我校2011年招收了第一期岐黄国医班,共30人。生源非常好,其中很多人高考分数进清华北大没问题,这个班竞争得很激烈。
这个班所采用的形式是利用9年的时间,将本科学习与直接攻博相结合。毕业的时候,在学术学位方面达到临床博士水平,在中医临床方面达到主治医师水平。这种临床博士毕业之后可直接上临床,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夫,并且是按照培养大家、名师的模式来培养的。
记者:那他们的学习内容、方式和普通学生有什么不同?
翟双庆:这批学生比较辛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要比普通学生深,教学大纲均是单独制订,课程加强了四大经典的学习,要使学生学得更全面一点、更深一点、更扎实一点。课程充分利用大学的BB教学平台,以主动思考、自学的方式多,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直接灌输的方式较少。
学生一入学就配备一名导师,指导学生的国学、中医学习,带学生出门诊。我们要求学生从入学开始直至九年毕业,临床门诊不间断,专门设置了学生的学习手册,其中包括导师与学生谈话记录、读书笔记、医案记录、心得体会等栏目,每本手册均需要导师批阅,并且一学期交一本。
学生前四年以课程学习、实验、临床跟诊、见习为主,后五年则直接在医院完成,以临床实践为主。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束时,分设两次综合考核,通过者则跟班学习,不合格者则进入五年制本科,这一工作在第四年末完成。
记者:一入学就配备一名导师,全程实行名师+名医培养法,具体是如何进行的?
翟双庆:在学生学习基础课程时,由学校配备导师,来指导学生跟师学习,导师选择也都是骨干、精英的导师。而且导师必须利用一些业余时间出门诊,因为业余时间学生才能跟你。我们的二级教授、三级教授,像高思华、王庆国、王琦教授等等都带学生,导师制采取一对一的方式。
对于导师来说,此班的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相当于他的一个特殊研究生,我们要求导师必须亲自带着学生,教学生,且以国学、中医经典、临床技能、中医思维的指导学习为主,这是导师的责任。到了三年级,转到临床课程了,有医院配备名医带着学生,仍然是一对一的,所以这种有专人带、有专人教的培养模式和普通学生是不一样的。
记者:学生经过临床上五年的摸爬滚打,毕业时能达到了一个什么水平?
翟双庆:学生能达到主治医的水平。因为,后五年一直在临床上摸爬滚打,而且将取消寒暑假期,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临床实习医生了。至于实践的内容,后五年的第一年和第二年轮科,就是通科轮转实习;第三年采取二级学科培训,比如你选择内科的你就在内科实习,选择在妇科就在妇科,最后两年采取三级学科专科医师培养。
整个这一套,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来实行,也就是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当中的一级学科轮转、二级学科定向培养、三级专科医师培养三者结合起来完成,纳入到岐黄国医班培养方案当中,而且全程配备导师。
在毕业时,能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知中医经典并能有效指导中医临床;掌握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以及本学科系统而全面的中西医临床操作技能,具有运用中医药知识和常用的西医学知识,处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危、难、重病的临床能力。
记者:原来培养的某些博士,很多医院都不愿意要,因其科研能力强,临床水平差。岐黄国医班的学生如何避免此类问题?
翟双庆:我们设此班就是要培养高水平临床人才。所以临床的学习实践在他们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且为学生在学习全程都配备导师,就是让他们实现跟师学习,老师随时随地的指导,这个疾病,怎么诊,怎么治,怎么调理,这都是为临床服务的,学习这些也都是为了打下扎实的临床基本功,也是为了培养建立中医思维。也许现在看不出太大的差别,但对其以后的发展非常有的,因为至始至终都在提高他们学习继承中医精髓的能力。
这和以前培养的临床型或科研型博士是迥然有别的,以前的博士(硕士)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实验方面,验证创新一些理论、一些用药的科学有效,他们重在进行科研,有的实验做得很深,做到细胞、受体基因表达等,那确实需在科研实验上下很多功夫。而岐黄国医班的要求则不同,他们重在临床疾病的中医诊断与处理上,主要是培养的方向不太一样。
当然,我们也是在探索和尝试阶段,但目标和思路确实很清晰,就是培养临床的拔尖人才,多希望培养出更多的大家、大师。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 yan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