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调整实验班:变知识灌注为思维训练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实施中医教改实验班时深感,要加强传统文化和中医思维培养,在目前中医主干课程上,仅采取国学导师组和经典导师组方式,力度还不够。为此,2010年,在中医教改实验班基础上,对中医主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记者:贵校对主干课程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具体的调整思路和课程比例是怎样的?
翟双庆:2010年,在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招收学生40名。主要是三方面的变化,一是增加传统文化课程: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外医学史等,这些课程本科学生很少学习,而这些实际上正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二是将中医的课程按照临床诊病的思路重新梳理,即把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中的诊法、中药与方剂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或总论部分融合形成“中医基础学”;以中医病、证为纲,融合辨证、中药与方剂的各论部分形成“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将原中诊、中药、伤寒、金匮和温病中的实训临床见习重新整合为“中医基本技能训练”,并设置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和Ⅱ。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以学习名老中医临床思维为主,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Ⅱ则以中医的证为主线贯穿临床各科。
如此,我们把中医基础理论给放大了,先教一个大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基和一些诊法,包括中药方剂的总论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医基础理论也是中基和诊断合在一起的,把大的轮廓先介绍给学生。然后把中诊的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等和方剂结合在一起,告诉学生什么症状、什么舌脉是什么证,通过辨证确定证型后该考虑什么方什么药,细化的剂量和加减等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病人来了,大夫思辨的一整套程序,这就是一个方证对应、中医诊治疾病的回归。
记者:以证来统领,那整个学习顺序、思路、内容都有变化,如何安排实践教学呢?
翟双庆:把每一门课的实训与临床见习时间抽出来,集中作为一门课,叫中医基本技能训练,加大学时,中医望、闻、问、切诊法,中药辨识;病例辨证分析、医患沟通、病史采集、病例书写等等均将受到训练,而且都有一个按照与课程开设相配合的统筹安排,系统规划,有专门的老师团队负责安排并有相应办法管理。
记者:您提到开设了2门特殊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课,较前有何不同?
翟双庆:这是普通学生所没有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结合名老中医经验的讲授及临床特色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中医学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Ⅱ:以问题为引导进行中医临床课程整合,通过病证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整合能力。
通俗地说,就是用中医的证把临床各科给串起来。比如说肝气郁结,发生在内科有什么病,外科、妇科、儿科有什么病,这些病有什么共性,又有什么各自的特点,它们的病理传变、发展有何一致之处。这样用证来梳理临床各科,中医的思维就培养起来了。
中学杏林班:中医药文化熏陶前移
201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宏志中学联手打造的宏志中学杏林班不仅实现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中医知识要进中小学课本,还为培养一批将来进一步学习中医具有良好潜质的好苗子做好了准备。
记者:为什么要在中学设立中医药杏林班?
翟双庆:北京宏志中学中医药杏林高中实验班是我国首个中医药高中实验班,名额为30人,今后,我们还将开设这样的实验班。
宏志中学面向全市,对具有北京市户口、对中医药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报考生,进行面试,并依据考生中考成绩,择优录取。
杏林实验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承担,学生除了需完成高中全部课程以外,还要完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国学导读、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中医药知识概论四门课程的学习,这四门课是必修课,是要考试过关的。
对于实验班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合格的学生,则有机会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资格,而参加大学举行的自主招生测试,通过者则可享受大学当年的自主招生优惠政策。其实就是有兴趣、有天分,立志从医;好教材、好老师,自主招生。
记者:设立高中杏林班,除了普及中医药知识,对我们学校储备中医药人才有何作用?
翟双庆:设立高中杏林班,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使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前移,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提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现在就缺少这一环节。
目前,高考进入中医院校的普通新生传统文化淡薄,因为他们经历的是10余年现代基础教育;这种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对于接受西医或自然科学学科,十分自然和顺畅,但在学习中医时,接受和转型困难。有些学生,到了四五年级才真正明白中医是怎么回事,该怎样学习,但已错过了学习时机,非常可惜。
当然,“杏林班”招生标准也不低,笔试过中考分数线后,还要进行面试,要对中医文化有兴趣,记忆力好。目前,学生报名很踊跃,有很多学生没有考进这个班,就去旁听。
记者:让高中生学中医,课程如何设置,怎样定位?
翟双庆:针对高中生,课程不能太深,太专业,实际上就是想普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老师讲得要有意思一些。帮助学生逐渐建立一套东方思考问题的思维,这样切合中医,以后学中医就有基础,好入门。
主要课程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国学导读、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中医药学知识概论这几门课程,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指点研读国学经典的门径,使学生了解与中医学紧密相关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学说以及思维方法等。如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天道(人道观)、知性观以及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学科特点。
记者:中学生学习了文化和中医药知识,有什么改变和感触呢?
翟双庆:我们接到一些学生的反馈,他们通过学习,对古人的思维方式有了一些了解,激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联系自身,时时反省。也希望能获取中医保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