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阅读:236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4/15 9:12:27

摘要:教师在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和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误区,有利于高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问题意识;误区;提出问题;教学情境
  问题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它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它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预期结果,实验设计,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高中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存在着以下误区。
  1.误区一: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通过提问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进而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抛出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气氛活跃而且热烈,这样课堂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一分子脱氧核苷酸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看书以后回答: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DNA分子由几条链组成?(学生答:2)碱基的配对存在什么特点?(学生答:AT配对,CG配对。)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去看书查找答案,提问的内容是直观而且是平行的,没有梯度,并不能使学生质疑与设疑,反而使学生形成答案意识,仅仅根据教师的提问去寻找答案。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不能产生冲突和矛盾,学生就不会形成问题意识。如果我们换一种教学方式,布置学生阅读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要求学生写出或说出对DNA分子结构的认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引起新知识(DNA分子结构)与原认知结构(DNA是遗传物质)直接的认知冲突,进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产生的问题进行甄别和筛选,使问题聚焦到DNA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方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出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产生新问题走出课堂。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jiaxianmi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