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阅读:236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4/15 9:12:27

 

 2.误区二:通过学生提问,产生问题意识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课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3%,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于是有人认为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强,高中生问题意识比较弱。其实这是认识中的误区,问题意识是学生在遇到需要解决问题时生成,问题的提出以及问题解决,依靠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小学生知识贮备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浅显的、外在的,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表观的,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许多高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并不活跃,但并不代表这些学生没有产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产生后并不一定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解决,学生可以自己通过思考,查询资料,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如笔者在上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一课时,有一组学生发现过氧化氢在碱性条件下会加快自然分解的速度,当时并没有提出,课后查询资料后发现过氧化氢是二元弱酸,在水中逐步电离,在碱性环境下,过氧化氢加速水解,而过氧根离子则比过氧化氢更容易分解出氧气。在得到化学老师的肯定后,带着查询的资料告诉我,并指出教材中相关实验设计需要改进的地方。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
  问题意识可以通过学生提问进行表述,但学生提出问题不一定是产生了问题意识,有些问题的提出并没有经过思考,而是脱口而出。如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为什么活细胞中O元素含量高,干细胞中C元素含量高?有些问题学生是经过了思考的,如学生提出: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由于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很难解旋,不能转录形成mRNA,是否会影响到蛋白质的合成呢?如果影响到蛋白质的合成,那么分裂期是否就不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呢?还有同学对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产生了质疑,认为某些病毒遗传物质RNA的片段也是基因。问题意识不是问问题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不断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由问题生成更多的新问题。更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如何升华为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问题。需要指导他们集中和筛选问题,逐步明确问题的指向,形成有研究价值的主要问题。提出问题之前学会删除不是问题的问题,使学习和思维的指向更加明确。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升华为一种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3.误区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问题、场景、实物、模拟实验、影像资料等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否一定会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下面分析一个教学案例:在水和无机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新鲜黄豆转变成干黄豆,体积和重量都减少了,减少的主要是什么物质?干燥的黄豆不能萌发,泡涨的黄豆能萌发,说明了什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说明水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学生思维围绕着新鲜黄豆转变成干黄豆减少的是什么物质以及泡涨的黄豆为什么能萌发展开思辨,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解决问题中,不会产生自由水和结合水在细胞中功能差异的问题意识。只有在学生掌握了自由水和结合水对细胞代谢影响的相关知识后,学生才会对自由水和结合水功能差异产生质疑。
  良好教学情境的成功创设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知识的建构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各种教学情境,从而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做好知识的贮备。
  高中生物学科主要是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科学知识的贮备。培养高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高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情况,有目的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学习资料、观察、尝试、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宽问题的外延和内涵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jiaxianmi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