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学法指导 >  阅读文章

享受过程——关于历史学科有效课堂的思考

阅读:55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1/14 11:01:10
    这个月,先后参加了中小学各一个学科的说课评选活动,40多节,内容丰富,对我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其间颇多感悟,引出了我的“关于历史学科有效课堂的思考”,现发于坊间,以就教于方家。
有效课堂作为一个词组一出现,试图做出注释的专家学者可谓多矣,但本人认为每个对有效课堂有研究兴趣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我认为历史学科有效课堂至少不能少于这样几个内容: 
    一、准确理解教学目标---不作秀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充分理解教学目标真正的含义。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于是便有了一些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辩论、浅薄乏味的表白、琳琅满目的课件,看似华丽多彩,实则障眼烟云,完全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
    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二、恰当选择教学方法---不盲从
    常言道: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一鱼,莫如授人一渔”。“鱼”、“渔”不同,“渔”就是我们追求的让学生在愉悦的双边活动中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期望突破“应试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克服其固有的束缚,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说,方法是个大问题。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目前,盲目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似乎沾上了“讲授”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他们崇尚的只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实质。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不猎奇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以其信息量大、传输迅速、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但是,实践中在利用这一课程资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误区,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网络大有代替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之势。
我们认为,现代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媒体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会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作出深入细致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这样一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实现了。
四、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不喧宾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主体发展与其学习环境关系密切。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乐于训导而不善鼓励,勤于指正却吝惜赞赏。学生只能“亲其师,信其道”,养成了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师生关系紧张、沉闷、压抑。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个性可言,更谈不上主体作用的发挥。
    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规则。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卢梭有句名言:“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含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五、努力营造课堂氛围---不僵化
    在课堂上应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交流以人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就是重视了学生的发展。这种情感交流具有互感互动作用,它使学生感到教师给予自己的是信任,是关心,是一片热爱自己的深情。
    “不僵化”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教学气氛,体现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气氛,这种关系,有利于启迪智慧,有利于激励创造,从而使师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不僵化”追求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地发展,而不是机械地发展,是教与学的多样化而不是一刀切。
    “不僵化”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利于有效地开始学生学习的个性潜能。教师要积极刺激、促进学生的自我活动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发展,从而显示出勃勃生机,而非暮气沉沉。
    “不僵化”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潮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逐步成长为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一代新人,使他们能够正确学习并认识自我,自觉进行自我调节,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在真善美的追求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从而成为富有独立人格、责任感和创造性的人。
    “不僵化”使课堂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仅靠“填鸭式”的“灌输”是不能奏效的,教师要善于把教学过程创设成有利于学生寻觅探求、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环境。因此,“不僵化”要求教师不仅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更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我们的历史课堂生动而不呆板,多元而非单一,民主而不教条,开放而非封闭。

    创设愉快、健康、高效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特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外过一种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应该成为我们心中的“珠穆朗玛”。

     来源:网络  编辑:gogo0722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