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多角度试题的情境创设、考查目标和教学要求

阅读:190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29 20:48:03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姚锦祥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历史学科能力测试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高考试卷有多个试题涉及到这一目标的考查,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进展和高考命题的新要求。分析、总结这些试题的设计方式和考查特点,有利于新的命题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一)以不同角度的观点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历史试题的问题情境,大多通过不同于教材、教学中的新材料创设,因而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之说。多角度试题,主要是通过提出新角度的观点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这样的方法大体上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从不同于教材和教学角度提出新的历史结论的方法。2010年山东文综卷第27题第(1)问就是这种类型的试题: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新航路开辟的学习内容,教材大多按背景、过程和影响的顺序展开。在这一叙述体系中,哥伦布航行美洲与迪亚士、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航海一样,只是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一个事件。试题将这一事件抽象为新航路开辟的历史现象,并从新的角度提出了哥伦布航抵美洲具有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新观点,从而创设了不同于教材和教学的新情境。
2010年江苏卷第22题也属于这种类型的试题,它是这样表述的: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试题借助于《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提及的辛亥革命性质的两种角度,要求考生对辛亥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历史观点做出解释说明。显然,从这种角度界定辛亥革命性质的历史观点与教材、教学的角度和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人们对辛亥革命以“革命”的名号标识是没有异议的,各版本教科书也是按照革命的定义来组织内容的,如反清思想的传播和革命组织的建立、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以及清廷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等。试题则从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角度创设了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意义的新观点问题。
另一种是借助于材料创设新角度观点的问题情境。2011年课程标准全国文综卷第41题,以西方崛起的内容为材料创设了新的问题情境。它是这样表述的: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在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中,“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以及“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等历史现象,分属于政治制度、人文精神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专题。在试题中,它们则是作为西方崛起的材料出现的。试题通过一、二两段材料,形成了西方崛起在过程、原因和影响方面观点明显不同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针对材料的不同观点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来源:网络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