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月主办的“首届同济大学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上,赢得团体前三名的来自6所中学的18位学生,获得了一份意外的“礼物”:同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入场券。
有观察人士称,同济此举无异于率先启动明年的高校自主招生大战,“又把水搅浑了。”
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主要负责人却认为,这与其说是“提前下手”,不如说是完善高校现行自主招生的一种政策微调———过去,无论是高考还是自主招生,学院只能身居二线,坐等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加盟。此番,学院希望破一破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招录惯例,拥有选苗自主权。
以“考”为主不一定挑到“对路”学生9月8日-11日,一年一度的同济大学结构设计与模型竞赛如期举办。和往年不同,作为主办方的同济土木工程学院,今年首次为中学生开辟了专场。
受邀参赛的23支高中队伍,来自江浙沪以及黑龙江、山西等省份。只是,各路参赛选手完成注册报到手续后才被告知:赢得此次大赛团体奖前三名(总分靠前的6所中学)的小组成员,都可以直接进入同济自主招生面试环节。
面向中学生的结构设计大赛与自主招生挂上了钩,难免让人产生大学提前到中学“掐尖”的联想。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顾祥林解释说,学院参与选才的“念头”,由来已久。但大学对于人才的要求,和社会上理解的“掐尖”,有本质的区别。
最近几年,顾祥林经常出任同济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官。他清楚地看到,现行高校的自主招生模式虽然是高考之外的一条选才途径,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是以“考”为主,从笔试到面试,有时候“网”住的仍然是高分生,而不是学院需要的“对路”的学生。
投放“入场券”为挽救学生兴趣
有没有可能让真正对专业有兴趣的学生,获得最好的深造机会?其实,很多大学都有破题的念头,但往往进入操作环节后,束缚不少。
在同济,作为传统优势学科的土木工程学院历来是学校的一块“试验田”。从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中选一些好苗子,这个设想得到了学院专家的认同。有评委甚至说,一些中学生的参赛作品水平甚至超过了大学本科生。
此次邀请赛共分为模型设计、T恤设计、力学知识以及趣味问答等四个环节,专家对每个参赛队伍的表现作出严格评审。最终,上海交大附中、格致中学、晋元高级中学、东北师大附中等6所中学的18名学生,拿到了同济自主招生面试的入场券。其余参赛选手,也获得了自主招生笔试的机会。
“有些参赛学生今年还在读高二,给一些名额,其实是希望他们能继续自己的兴趣,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放弃。”顾祥林直言,投放自主招生名额的另一个初衷是为了给高中生减负。他很清楚,让其中的一些学生去“裸考”,或者搏击自主招生,他们的考分未必够攀上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对这些学生来说,自主招生理应是一条通路。
此外,邀请中学生来大学参加竞赛,也有助于让中学生对大学生活和大学文化氛围有一个直观了解,今后他们填报大学也更有针对性。
据记者了解,同济土木工程学院已入选国家教改办批准的15所“试点学院”,即“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特别试验区”。一所学院有底气主动参与学校层面的自主招生,有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但与新一轮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的“试点”也有直接关系。
招生选拔方式还可更多元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两年前,土木工程学院就启动了一项“育苗”尝试:把创新人才培养的阶梯从大学延伸至高中。
上海晋元高级中学有一个“结构设计创新实验室”,目前学校高一、高二年级各有一个班的学生,每周去那里上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些科技创新项目。
这个实验室,正是土木工程学院在上海高中里建立的第一个“育苗点”。土木工程学院提供课程设计、师资力量的辅导和支撑,而具体的教学工作和学生遴选,由中学负责。我国著名桥梁专家项海帆院士和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教授,都曾亲自参与实验室的筹建工作。
上海晋元高级中学副校长孟凡岗清晰记得两年前的情景:这个班级组建的时候,都是一些喜欢动手、渴望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自发报名参加。
“我们有3个高二学生拿到了同济的面试入场券,其实他们平时的文化课成绩并不出类拔萃。”孟凡岗有些喜出望外,因为当初两校签署协议时,合作的内容都围绕着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至于自主招生等招考事宜,只字未提。“正是因为双方合作没有功利色彩,所以很多事情才能做下去。”
今年举办的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也再次印证了大学一些专家、教授对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基本看法:大学的自主招生选拔,方式还可以更加多元。对于一些有明显学科专长和兴趣的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些进入名牌大学深造的途径,不正是大学自主招生之“自主权”运用的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