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终结高考加分纠结,深入推进高考改革

阅读:33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9/22 17:51:36
“高考加分是真正的公平,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公平。”“取消高考加分可能导致人才培养千人一面,抹杀人的个性和教育多样性发展。”19日,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其个性观点引发网络热议。(南方都市报9月20日)
李厅长的个性观点其实并不新鲜,我国推出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校正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体系,让有某方面个性特长的学生,通过加适当的分数,得到公正的评价。应该说,这一加分政策在最初阶段,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然而,随着加分政策的推进,却出现两方面严重的问题:加分腐败和加分教育。
如何治理加分腐败,防止加分的异化,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教育话题。基本的思路有二,一是取消所有加分,全面“裸考”上大学;二是整顿高考加分秩序,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前者是民间的呼声,后者则是教育主管部门所持的想法。
这两种思路其实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取消所有高考加分,这无疑让高考回到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的弊端已无须赘述,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向背道而驰,此次李厅长谈到的正是这一观点。而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并没有消除产生加分腐败和加分教育的制度性土壤,在这被承认的加分项目中,同样会存在权势交易等腐败可能,而且,加分项目、分值由政府部门确认,学生的特长并没有得到招生大学的考察,保留加分的意义也就显得很有限。
如果治理高考加分沿着上述两种思路发展,必然出现“存废”的纠结,也会出现政策的反复。比如,在2007年的招生中,复旦取消了校内优惠加分,对达到本校投档线的考生,完全按“裸分”录取,可是在2011年的招生中,这一被取消的优惠加分,又恢复。照此情形,高考加分就会在“取消、恢复”,“减少、增加”中变来变去,折腾学生,而教育还是在原地打转。更重要的是,行政部门极有可能以重视学生素质发展为旗号,努力维持加分格局,实则把加分变为权势的自留地。
笔者并不赞成上述思路,而一直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的高考制度改革,才能终结这种纠结,对学生的评价才能从简单一的“分数公平”转向多元的“素质公平”。简单来说,就是推进大学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把目前的加分项目,作为大学评价学生的一方面指标,学校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录取。事实上,如果拿美国大学的入学评价标准,与我国目前的加分项目对照,这些加分项目基本上就是其多元评价体系中的“一元”,包括学科竞赛、体育特长、地区教育因素、家庭背景等。不同的是,我国是把这些作为加分,加在高考原始分上,然后排序录取,加分是由相关行政机构操控,而大学并无招生自主权。不难发现,正是这种操作机制,导致了加分腐败和加分教育,而没有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多元化的环境。
不少人对基于大学自主招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充满怀疑,认为这可能导致更多的招生不公平和不公正。这是不了解自主招生的机制所致。自主招生的本质是把教育和学校选择权交给受教育者,让招生自主权回归学校,让受教育者和学校间双向选择。在这一机制中,行政将不再有计划审批权、考试评价权、投档权,也就无权干涉学校的招生,大学将不再拥有强势的地位,而是被学生选择,为维护自身的教育形象,吸引受教育者,必须改善教育服务,提高教育质量,防范丑闻沾身。同时,大学根据本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会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于是学校的招生个性得以体现,办学也才具有特色。
当然,我国社会对自主招生的疑虑,有很大程度是由眼下高校推行的所谓自主招生所误导的。依据自主招生本质,我国高校目前进行的自主招生,根本就不是自主招生,行政部门通过把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绑定,还是把相关权力牢固掌握在手中,而大学拥有的自主权,也仅仅是对获得资格的学生实行一定录取分数优惠,至于学生,根本就不能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选择大学。这种自主招生,其优势没有得到展示,反而让社会充满恐惧——担心其成为权势交易的新空间。
如果政府部门彻底放权,构建公平、公正的高考新秩序并不难。根据我国的教育现实,只需把目前的统一高考,变为对所有考生的评价考试就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大学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门槛,达到条件的学生可自主申请多所学校,大学再根据统一考试成绩、申请者的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特长表现,结合大学的面试考察进行录取,这不就实现了大学的自主招生,以及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吗?在这一过程中,一名学生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进行自主选择,是对大学招生公平公正的最好监督,而在受教育者拥有选择权之后,高考招生势必全面走向公开、透明。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yan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