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正解2011年高考作文题

阅读:1758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9/16 10:34:13
(四)辽宁卷
 [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辽宁省语文试题也是由考试中心命制的,与全国课标卷配置完全相同,堪称姊妹卷。
我们先梳理一下这则材料的层次。
一、开端——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并在刚从果园里摘来的诱导下问:你们闻到苹果的香味了吗?
学生甲,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二、发展——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
学生乙等,说闻到了;
学生丙等,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
三、高潮——哲学家问三位默不作声的学生:你们怎么啦?
学生丁,上前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
学生戊,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
学生己,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四、结局——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引发故事的由头是一个蜡做的假苹果。这就存在两种可能:这个蜡做的假苹果,并没有苹果的香味;这个蜡做的假苹果,的确带有苹果的香味。两种假苹果,在生活中都相当普遍。后一种假苹果,其以假乱真的全息模仿更具现实警示价值,但是,它的出炉和辨识过程以及映射出的心理态势,相对比较复杂。考虑考试环境,姑且略去。我们只看造伪技术尚在初级阶段的前一种假苹果。作文题目的材料是生活情景的形象展现,类似蜡做的假苹果的故事,过去曾经、现在仍然、今后还难免在生活舞台上上演,凡有读童话寓言经历的考生都不难读懂它的寓意。让我们虚拟两个生活情景,它们都应为同学们所熟知。
[情景一]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份试题对他的学生说:这份试题是我刚从《高考母题》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母题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又拿着题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了?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看了看,说:这是什么试题?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那份试题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错误丛生的拙劣试题。
[情景二]有位哲学家举着一篇作文对他的学生说:这篇作文是我刚从《满分作文》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满分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又拿着作文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了?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来看了看,说:这是什么满分作文?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那篇作文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一篇百孔千疮的作文。
     来源:网络  编辑:zwenc973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