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题外话,下面进入正题。
三、矛盾与和谐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论者皆以为这是文眼,笔者深表赞同,而且还要细细品味:“不平静”而至于“颇”,可见事情有些严重,或很棘手。是“这几天”的事情,那么因时间短暂,又年代久远,原因就不宜深究;又因为只是在“心里”,连发妻都浑然未觉,这次不宁静,就无人知晓,或因难以启齿,或因知音难觅。在院子里乘凉而“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因月而想起荷塘,这颇让人想起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只是,东坡居士是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而朱自清却是“悄悄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孤独之感,隐隐欲现,这又颇似岳飞的“起来独自绕阶行”。但朱先生却又接着说了一段话,直抒胸臆,吐露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困扰: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试析,“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则我没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则我在这一世界里不太得意;而且“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到这里,“不宁静”的原因似乎出来了:孤独、不自由。但作者又说“这是独处的妙处”,“独处”没有感到孤独,却感到自由,称为“妙处”,则作者所谓“路上知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就不是被动的逼迫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了。他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望,已经点出。作者“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就揭示了这一生存矛盾。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爱热闹”、“爱群居”,但这也给我们带来了烦恼,带来了伤害,个人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都失去了自由。因此不得不“也爱冷静”、“也爱独处”,苏轼所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是说这种生存的两难境地。(至此,回扣开头作者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就是心里很乱,很烦,不安宁,不肃静。)
与此相对应的(按:这里可以知人论世一下,以自圆其说)是,朱自清1916年即与武仲谦女士结婚,1927年就有了五六个子女。武女士是1929年病逝的,那么1927年健康应该已出现问题,家务繁重、儿女嘈杂、经济困窘、家庭龌龊、确实使人烦不胜烦;如果工作上再有些不顺,心里不宁静就很正常了。
这种矛盾心情,在中国的文人传统中是有先例的,他们的做法也很相似,如李商隐是“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白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朱自清呢?他选择的是离开家,离开小院,离开妻子儿女,一个人在幽僻的荷塘边,沿小路一圈圈儿走下去。他看到了什么呢?
一般说来,课文的四、五、六段被认为是最精华、最成功的部分,因为在作者笔下,荷塘和月色都具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美,但这种说法有他的片面性,理解未免失之肤浅,好像作者面对美景忘了一切,“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作者都这样说了嘛。但这样看的话,就有些“为写景而写景”之嫌了。一代宗师,难道只为卖弄华词丽句和巧夺天工的修辞而摇唇鼓舌吗?果真如此,这就是一篇内容空洞的六朝文了,岂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乎?
来一起读第五段。作者看到了什么呢?思之再三,令人恍然。本段共六句话,原来前三句写了月光以及月光下的叶子与花,第四、五两句写淡云遮月和树影,最后一句总写。原来这一段是个“先分后总”的结构,那么最后一句就要重视:“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因为“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或得月(前三句)或有一层淡淡的云(第四句)或否(第五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天何言哉?大自然又何言哉?但朱自清已经感悟到了:那真谛就是“和谐”二字。至此,就可以明白第四段的内在深意了:前三句写叶子和花,静态;后四句写微风吹过来,动态。风乍起,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是“送来缕缕清香”,“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把四、五两段合在一起,可以看出这是两段充满了哲理意味和人生感悟的文字,作者由于某种原因,感到心里颇不宁静,但他没有向外人表露,更没有搞得家里鸡犬不宁,而是在夜深无人时到外面走走。在散步中,他领悟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不管是风止还是风起,荷塘都是美的;不管有月无月,荷塘也都是美的。所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喜怒哀乐从来难免,而能够保持一种内心的和谐最重要。但作者写来却又含蓄蕴藉,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将议论蕴涵于美轮美奂的描写之中,颇得唐人意趣,当然不同于那些一眼见底的所谓哲理小品。
四、“受用”与“无福消受”
同样的含蓄蕴藉之笔还有另外两处文字。一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作者大大方方笑纳的,是无边的荷香月色,这是雅事,当然可以大书特书,作者欣赏了,也领悟了,可谓字字珠玑,文质兼美了。还有一处是“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由荷塘想到采莲是很正常的,可是,这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又是唱着艳歌去的,这就有些意思了。“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作者说“我爱热闹”,那么他敢说“我也爱风流”吗?当然不能。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因为孔圣人有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思”,还因为朱先生是教授,是作家,他要为人师表,还要立德立言。但他还是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好一个“无福消受”!而且还“可惜”!而且还“真是有趣的事”!而且还记起了《西洲曲》里的句子:莲子清如水。中学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朱先生知道吗?朱先生懂得“谐音”和“双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