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大学扩招就业压力大 上大学真的没用吗?

阅读:154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4/28 10:16:05

  有差异的竞争,让优势最大化

  从同一学校同一专业毕业后,就业和发展方向会一样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除了大学四年里你是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一情商因素之外,也跟你是否在专业之外有个“B计划密切相关。如毕淑敏所说要重视第二志愿,也如哲人所言,人生需要“Plan B”,在本专业之外,你还有一项别样优势的话,必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请看以下案例:

  人物1: 林月娟,体育记者

  林月娟出生于记者家庭,父母都在报社工作,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了她写作和英语两方面的特长。高三填报志愿的时候,她在一所师范大学的外语系和中文系之间犹豫了很久,她的父亲给出了建议:英语只是一门工具,当然,你学好了,前途也不错,但是外语系里英语厉害的高手如云,你会被埋没掉,如果在中文系的话,外语就拔尖了。最终林月娟理智地选择了中文系。

  果然,在中文系里,她得到了更多参加英语口语大赛的机会,多次在全国英语大赛中获奖。同时,英语成绩的优秀帮助她获得了比较文学的保研名额。研究生毕业后,她在一家报社当体育记者,由于外语口语出众,她经常奔赴世界各地采访F1、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也经常采访国外的体育明星。在这些开阔眼界的采访中,她不断增加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在强手如云的报社里站稳了脚跟,步入金领阶层,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人物2: 聂婷,影城运营经理

  聂婷是西南农业大学(后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学生,学的是畜牧养殖专业。临近毕业,聂婷找工作的情况并不理想。毕竟畜牧养殖方面的需求不大,想留在主城区工作就更加困难了。虽说毕业后,不少同学都会从事和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但大部分是属于被动转型的情况。

  而聂婷恰恰相反,在本科学习阶段,她对电影、电视剧非常感兴趣,经常参加学校电影协会组织的各种观影联谊活动。因为喜欢影星,将其奉为偶像,给他们搭建网站,成立影迷会,还拉赞助做宣传,组织同学抢票。长期坚持下来,聂婷的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机构团体的运营业有了一定了解。聂婷还喜欢写一些电影观后感,以一个理科生的视角评价文艺作品,让人读来颇感新鲜。

  毕业后,聂婷先到一家娱乐杂志担任采编,后又到中影今典担任运营经理,几年后,她已被提拔到总公司担任运营经理,不仅找到了与自己兴趣相符的工作,还拿着让人羡慕的高薪。

  如果说林月娟的成功模式较难复制,因为她中文专业之外的兴趣(英语),已经达到了达人级;那么聂婷的案例便给广大同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聂婷的成功全凭一股兴趣,一股对电影的热爱。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跨行业找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可如果你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本专业之外的某种兴趣和能力,择业时,你就会比别人多一个选择。笔者以前的同事在重庆南开中学教数学,可凭借着对计算机的兴趣特长,现在已成功进入IT行业,担任网络公司总监。

  《金刊》观点

  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导致现在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专长还要有特长。

  记者在重点中学招聘新教师的现场看到,面对强手如云的重点高校毕业生,招聘人员问得最多的问题是:除了专业课程外,你还有哪些特长?而那些有特长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因为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老师除了自己的主干课程外,还要开一些素质教育课程,这时候,特长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因此,重点大学在招聘老师的时候,一般除了对专业有要求之外,还要看看这位老师是否有文艺、体育方面的特长或者是否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甚至影视编剧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增加这位老师的人格魅力,还能够提供给学生另类成功的视野和方法。

  《中国人文地理》杂志社招聘,要求应聘的记者不仅有一定的专业地理或历史知识,还要求文笔好,采访能力强,最好会开车、会摄影,会单独完成采访任务。结果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阿布意外入选了。阿布高中毕业后一直做导游,不仅会开车、摄影、写稿,还在做导游期间,自学了法语、英语。这个例子说明了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就能有意识地拓展某些社会需求的能力,将会增加自己就业的竞争力。

  温馨提示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发展兴趣爱好跟不务正业可是两码事。兴趣爱好只是B计划,学好本专业才是基础。

  当然,如果你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你需要做的就是,要么调整思想和情绪,让自己重归学习正道,回头是岸;要么,你就坚定不移地从心所欲、随心而悦,听从内心的呼唤,尽早更换专业,追求你自己想要的明天和幸福。

  考研vs. 就业  你可以从现在就考虑

  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尽管社会瞬息变化,谁也无法预计未来的你会有什么机遇,但有准备的人,总是在开始的细微之处,或者事情开始之前能够坚定自己发展的大方向,不随波逐流,迷失自我。所以,考研还是就业,也是你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就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也许有同学认为:高考我都还没上战场,就跟我提考研、就业,扯得也太远了吧。但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且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以贯之的,你今天所走的每一步,对今后都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你所选择的大学、所选择的专业,以及你是否在本专业之外发展兴趣爱好,都跟你现在的抉择有关。

  人物1: 黄思远,“上漂”一族

  黄思远是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的毕业生。大四的时候,眼见身边的同学要么被保送研究生,要么在积极准备考研,加上自己就业压力大,他随即加入了考研的大军。为了备考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生,他专门到上财附近参加考研辅导班,当起了上漂一族。两年来,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结果两次考研都无功而返。最后一次考试虽总分上线,却因为英语发挥不理想,以两分之差与上财失之交臂。

  等他回过神来,准备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错失了好多找工作的机遇。两年前,按照西南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他可以进入四大国有银行的分行;而现在,因为是往届生,只能进入深发展、地方商业银行等小银行。如果只选择银行,那么摆在他眼前的路非常狭窄——当客户经理或者当柜员。对于这些岗位来说,并不要求太高的学历,他对自己的前途有一种迷茫、失落感。

  人物2: 杨帆,北京大学教师

  杨帆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毕业前感受到空前的就业压力。但他并没有盲目地选择考研,也没有不择行业地赶快找个工作万事大吉。杨帆认真分析了自己所学专业的性质和社会需求。中文系本科生找工作容易,但要找到一个好工作不容易。一方面,比起其他应用性更强的专业,中文系没有技能上的优势;另一方面,中文系本科生太多,竞争太大。但同时,大学讲师、著名杂志编辑等职位对中文系学生还是比较青睐,只是对中文系学生的知识要求相当高。中文系学生并非没有竞争力,而是内功还需要继续修炼。

  于是,杨帆毅然选择了考研。继续读中文系,要像郭靖练降龙十八掌一样,把这条路走通、走精。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有足够的动力。比起那些因为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的学生,杨帆的复习效率更高,从没感到过迟疑和纠结。最终,他不仅顺利考上了本校研究生,还因为在研究生就读阶段表现突出,三年后被作为交换生保送进北京大学。现在,他已经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讲师。

  2011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突破150万,再创历史新高,录取率也不断提高。但有专家统计发现,能够真正坚持到最后的考生,只占报考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三分之一根本不会走进考场,还有超过三分之一并没有认真复习,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进考场。

  《金刊》观点

  考研热并没有令人感到振奋,反而加重了人们沉甸甸的心理负担。这是因为,前些年,一些高校为争办博士点、硕士点,使出浑身解数,使出吃奶的劲儿,研究生教育呈大干快上之势。这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究竟是为了培养人才,还是为了跑马圈地?这引来人们的质疑。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放弃?记者了解到,原因大致可归纳为:盲目跟风报名,被家长逼迫报考,找到合适工作后弃考,对研究生毕业后的出路比较迷茫,因为过度自卑而内心放弃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杨帆的案例,如果你明确自己所要追求的是什么,知道必须通过考研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那你就勇敢地去尝试。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毕业生林楚莉接受《金刊》记者采访时也感慨万千。本科毕业时,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当老师,几年后,有些人已经凭借出色的教学能力成为学校骨干,有车有房。林楚莉也曾羡慕过,但她没有怀疑自己的选择:要成为更具学术研究能力和教育领域杀伤力的人才。于是她选择了考研。硕士毕业后,她先留校工作,后被调入教育部任职,让老同学羡慕不已。

  温馨提示

  学历不一定与能力对等,读研还是就业,高三学生也可以考虑,你是打定主意要考研读博,还是毕业马上就业,需要根据的自己的特点和所学专业的性质。如果你学的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大可不必跟风考研,让自己的青春白白浪费。而且工作后,你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如果真的坐得住冷板凳,不妨选择一些偏学术的专业,如考古、数学等,让自己能够沉淀下来,考取更高学位。

12
     来源:网络  编辑:yan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