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课改新论 >  阅读文章

文明史观与高中新课程教学

阅读:5472 次  我要评论(1)  收藏  2011/1/15 8:23:46
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高中历史新课标和各版本教科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史观,正确理解文明史观的内涵,认识文明史观在课标和教科书中的体现,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明史观也通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我国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研究历史的理论模式。文明史观在国际学术界由来已久,其肇始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的《风俗史》开创了文明史研究的先河。文明史观的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他抛弃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单一直线发展的历史模式,否定了当时流行的“古代——中古——近代”编排历史的方式,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强调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阐释了世界上8种文化产生、发展、鼎盛和衰亡的历史,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记忆”。其后,英国学者汤因比对文明史观进一步发扬广大,他倾其一生精力,出版了巨著《历史研究》,通过对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创立的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此后,体现文明史观的专著纷纷问世。目前我国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文明史的专著,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人著的《世界文明史》、美国学者威尔.杜兰夫妇合著的《西方文明史》、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著的《文明史纲》等,文明史观被引进中国。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学者撰写的世界文明史著作,多立足于西方人的视角,过分强调西方文明的地位,仍有“西欧中心论”的残余,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宿命论的痕迹。
随着对外开放和史学研究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文明史的研究热潮,一些高校和研究部门,专门设立了研究文明史的学术机构,如东北师范大学于1999年成立了世界文明研究中心。一系列研究文明史的著作相继问世,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由我国学者集体编写的多卷本《世界文明大系》,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和论述世界文明史的著作。由著名学者马克垚 主编的三卷本《世界文明史》(20041月第一版),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明史著作,该书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高校‘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体系的新趋势和新成果,被学术界视为“我国世界史研究的新突破和一个新的里程碑”。此外,反映文明史观代表性著作还有计翔等人著的《世界文明史简编》、齐世荣主编的《人类文明的演进》等。
与此同时,在中国史研究方面也相继出版了一批以反映中华文明发展为撰述目标的著作,其代表性的由樊树志所著的《国史概要》,该书摒弃了社会形态理论,以展现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作为国史的主线”,此书是大学公共基础课教材。著名学者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历史》,是“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该书以突出中华文明史的成就为撰述目标。启良所著的《中华文明史》,直接以中华文明的发展为轴线,建构了中国历史新的解释体系。赵毅和赵轶峰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材《中国古代史》,“注重中国文明在发生与演变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演绎华夏文明,聚焦文明中华”,以文明史观重构了中国古代史的学科体系。(1
一系列研究成果,基本奠定了我国文明史观的理论体系和解释系统,文明史观基本确立起来。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yuanzhaot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09-26] 读了之后很受启发,只有专业教师才能教好专业课程。jia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