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海峡导报1月13日讯 有关高考改革的话题,近日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日前,《学习时报》刊登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文章。文章透露了下一步高考改革的主要思路,包括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考、本专科分开考等。此则消息经央视报道后,成为各大网站的焦点,并被冠之以“中国高考改革的路线图”。
改革现行“一考定终身”高考制度的呼声由来已久。导报记者调查发现,对于“部分科目一年多考”,大多一线教师持支持态度。不过,学生反映不一,不少学生担心一年多考反倒增加了负担。
事件
教育部长透露高考改革五思路
近日,《学习时报》刊登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文章 《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在文章中,袁贵仁透露了今后高考改革的五大思路:一、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高考压力;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
五大思路中,部分科目一年多考、本专科分开考这两大改革最受关注。而事实上,这两大政策早已在一些省市实行了。
据了解,上海、浙江、山东等省市已经开始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开考试的探索,浙江省从2009年开始已经在英语科目中试行 “一年多考”,30分的英语听力考试被放到每年的3月和9月举行,学生可自主决定考试时间和次数 (限定在两次以内),并从中选择一次考试成绩计入总分。
此外,从2010年开始,天津市高考英语听力考试也不再随同全国统一高考举行,而是改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六。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由A、B两套试卷组成,考生可参加两套试卷的考试,取其中较高的分数作为考生的最终成绩。
反响
学生:担心一年多考会增加负担
“尽量不要改,要改也要稳中求变。”采访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学子都并不愿意这种改革发生在自己身上。
在厦大化学系学生小赖眼里,高考改革则直接与 “惊吓”扯上关系。“高二时,我也不知道从哪听来的,说是福建要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恢复会考。简直是晴天霹雳,我念的是理科,文科根本不行,为这事我整整惊吓了一星期。”后来这一改革并没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小赖一听说高考改革就怕。小赖认为,高考改革应多从学生角度出发,稳中求变,少来一些惊吓。
一年多考,有利于提高高考的公平性和减少偶然性,这是看得见的。但采访中,仍有不少学生对“部分科目一年多考减轻高考压力”这点持质疑态度。厦门某中学高三学生小陈认为,出台“一年多考”的出发点是为了减轻考生的压力,然而,可预见的结果只会是压力只增不减。
在小陈看来,“一年多考”只会加重考生的负担,因为每次考试都跟命运相关,考生不得不慎之又慎。第一次考不好,想下一次考好;第一次考好了,想下一次考得更好。分数对学生来说,永远不会嫌多,只会嫌少。而竞争的实质并不因考试机会的增加而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竞争的压力反而随着对高分的追求而递增。只要应试的模式不变,数千万考生的压力也就无从缓解。
老师:英语最有望实行一年多考
作为一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集美中学校长刘卫平认为 “部分科目一年多考”这一改革思路是“一大进步”。在刘卫平看来,在各个科目中,英语科最有望实现一年多考。
刘卫平告诉导报记者,早在高中新课程开始实施时,他就曾与相关部门进行过 “英语科一年多考”可行性的探讨,特别是英语科的听力考试,因为英语听力压力非常大,不仅受当时心理的影响,还受到设备维护、材质等各种技术因素的制约。刘卫平认为,英语科目甚至可以放在高二考,以“考级”的方式进行。
刘卫平说,部分科目一年多考,高考科目不会过于集中。而学生可以考多次,取最好成绩,这对学生很有利,也有利于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高考只有一次,有些学生考试时会受到心理、经验的影响。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机会,对学生稳定发挥有好处。同时,多次考试也促进学生不断检测,让学生更有动力想着把这门学科学得更好。”
对此改革,双十中学高三年班主任包秀英也持拥护态度。“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特别是对一些真正有实力的学生,多了一次机会。”包秀英说,每年高考都有一些优秀学子失利,部分科目一年多考,有利于学生心态的调整。准备不成熟可以再准备,从不成熟到成熟,把自己的心态逐渐调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