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高考改革路线图”引热议 多数一线教师支持

阅读:74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13 10:17:18
专访
改革应兼顾统一性与多样化
郑若玲(考试制度研究者、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英语可纳入社会化考试体系
学堂:如果将“一考定终身”改为“一年多考”有何利弊?部分科目将实行一年多考,什么科目比较合适,有何具体的建议?
郑若玲:以往的 “大一统”固有其弊端,造成学生考试心理压力非常大,但由于中国是一个极度甚至过度重视考试的国度,而且人多底子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都相对短缺,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加上传统文化重人情关系面子的因素,考试仍需作为大学选择新生的主要依据。在这样的文化与国情制约下,即使将高考改为“一年多考”,考生也都会尽量参与每一次考试,取最好的成绩去竞争。如此一来,考生的考试压力非但不减反而可能大增。
再者,如此大规模的统一考试一年进行多次,与之相关的教育系统和考试机构也无法承受巨大的考试负担与成本。但探索有的科目比如外语一年多次考试是可行的,可考虑将之纳入目前的社会化考试体系,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核。
让不同类型的高校各取所需
学堂:本专科分开考是此次高考改革路线图的另一重要思路。本专科分开考有何好处?2009年,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已率先试点单独招生,在高考前自行组织单独命题、笔试、面试,该校的这一改革模式是否可以全面铺开?
郑若玲: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分开考试,是我们厦大考试研究团队多年前就向教育部学生司与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建议,而且在2008年结项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中又重申了这一观点与建议,很高兴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
本专科分开考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不同类型高校能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使人才培养更符合教育规律。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这一改革的急先锋,在小范围试点可行的情况下,不妨加大改革力度,但不建议迅速全面铺开。同时也要注意梳理改革的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高考改革需循序渐进,是各类院校招生改革都应谨遵的重要原则。
总方向兼顾统一性与多样化
学堂:对高考改革的方向,您有何具体看法和建议?
郑若玲:我国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兼顾统一性与多样化。以往完全的“大一统”高考显然不行,但因此摒弃统一高考而实行完全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招生办法也行不通,只能是在坚持统一高考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探索多样化改革,最终建立起统考为主、能力测试、多元评价、分类招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具体而言,就是要逐步建立起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能力测试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政府宏观指导、调控,专业机构命题和组织考试,高校自主招生、自我约束,社会有效监督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链接
30年高考改革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至少有14次改革。如果计量标准更细化,把各地的实验也加入其中的话,起码有22次(种)改革,具体而言可分成以下四类:
一是那些留下的、我们至今还在享用其成果的有9项:1984年特殊专业(艺术类等)招生实行统考+单考,1985年开始的高考标准化改革,1994至1997年的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改革,1999年开始的网上录取,1999年的高校扩招,1999年开始探索的“3+X”科目改革,1999年开始的英语加试听力,2001年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婚姻限制,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由每年的7月提前到6月。
二是那些消逝的、成为历史的有5项:1981年固定下来的文科考6门、理科考6门的“六七模式”,1977年部分省市高考预选改革,1991年的“三南”(湖南、云南和海南)高考科目改革,1985年开始实行的会考在多数省份已经名存实亡,从1994年开始的会考基础上的高考 “3+2”科目改革。
三是那些经历曲折和反复的、从终点绕回到原点的有3项:1984年开始实行保送生制度,1999年后规定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2000年开始的春季高考多数省市已放弃;2002年广西的本、专科高考分考只实行一年。
四是那些指向未来的、尝试还在进行中的有5项:2003年的自主招生,1985年始于上海、2004年推广的分省命题,2005年上海开始实行的高职高专单独招考,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实行的面试录取,2007年四省区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时间截至2007年)
摘自厦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所著的《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一书。
12
     来源:海峡导报  编辑:kostba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