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渐成报考“新宠”
英语向来是外语爱好者的首选专业,但越来越多的小语种专业凭其高就业率和高回报成为考生的“新宠”。目前,我国高校小语种招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提前招生,由各高校自主命题;另一种是高考录取,考生可以在提前批次的志愿里填报。很多同学认为,小语种提前单招或自主命题,考试难度会相对小一些,其实不然。小语种招生是高校选拔培养特殊语言人才的途径,选拔难度甚至超过了高考。随着小语种招生的成熟,试题难度也在不断提高,除了语文、外语、数学等文化课考试外,还有口试和面试,竞争程度相当激烈。2009年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法语招生仅50多人,报考人数却多达1000多人,最终实际录取率不足5%。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小语种专业,每年的招生比例也大多会在1:20以上。
小语种专业不仅报考难度大,相对于英语,学习难度也很大。外语院校流传着一句话:“三分钟韩语,三小时英语,三天的法语,三个月的日语,三年的德语,三百年的阿拉伯语。”此话未必科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小语种的难度。阿拉伯语由28个字母组成,而每个字母根据不同的发音符号又要发出12个不同的音,屈指算来,这28个字母的全部发音竟有336个,不愧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学外语并非就业金饭碗
近年来外语专业报考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认为外语专业就业前景广阔。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逐渐深入,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对外语类人才的旺盛需求,其就业前景是乐观的。
从近几年需求情况看,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此外,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需求也较大。这些语种的毕业生就业较为容易,高层次的外语人才供不应求。外语类毕业生去向呈现了多元化态势,除了传统的外交外事领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金融、通信、传媒、咨询、体育、物流等领域就业。就业领域的扩大无疑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外语类院校毕业生还能在传统就业优势领域获得机会,如外交部、文化部等中央部委以及各部委所属事业单位或新闻出版机构、图书情报机构、各省市的外事机构等。
但是,就业前景广阔并不意味着外语类院校学生拥有了就业的金饭碗。由于前几年外语类大学专业招生过热,加上社会需求的外语人才层次越来越高,导致外语类毕业生在总体上出现了饱和的局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外语类毕业生由于专业等原因,绝大多数人“就大不就小,就高不就低”,流向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城市的比其他类别的毕业生更突出,尤其是小语种专业(如泰国语、罗马尼亚语等),对口的单位更多的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而上海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则趋向于上海本地就业。
其次,师范类外语人才社会需求量较大,这使得师范类院校的外语毕业生就业较为容易,在教育方面外语院校的毕业生竞争力大为减弱。
第三,外资企业对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稳步增长,但要求也更高,特别是熟悉中外文化,同时掌握金融、法律、计算机、通信等应用技术的外语毕业生就业尤其看好,这要求在校的外语专业大学生必须身怀多技。
另外,外语院校女生过于集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对她们未来的就业而言,先得在本校“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