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开展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是各校正在积极实践探索的课题。实践的目的是想通过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而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学习 课堂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案例
一、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度过9年或12年的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如果我们走进中小学课堂就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听。家长也嘱咐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发展性教学理论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赞科夫认为传统的苏联教学论在理论上软弱无力,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主张要依靠心理学的成就,构造新的教学论体系。赞科夫教学论的中心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所说的“一般发展”指的是学生个性所有方面(道德感、观察力、思维、记忆、意志等)的和谐发展,而且特别强调的是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
2、最优化教学理论
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此理论是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验验证而形成的。所谓最优化,是指“从一定标准看对该条件来说是最佳的”。例如:按全面发展目标和教学大纲规定标准,要求各班学生都能达到优良成绩。这是“最理想”的指标,而是否“最优”,则需根据具体学校,具体班级,具体学生不同条件来谈,往往对某一条件是最优的,未必对另一条件也是最优的。可见“最优化”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概念,其标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的。因此,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含义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按教学规律和反应教学规律的教学原则要求,制定或选择一个最优的工作方案,以其不超过限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对该具体条件(主要指学生)来说是最大可能的结果。这个结果反应在学生身上就是全班每个学生都获得适宜的教育和发展。
3、活动教育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其活动的结果,认知结构是通过主体、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起来的,活动是主客体之间的联系点。皮亚杰的活动概念,是指个体的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动作。皮亚杰主张活动教学不是把学生置于无序中,学生应当服从纪律,教师作为组织者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相互协作,通过共同的活动,智力得以发展。
活动是科学探究的载体,也是表现的载体,没有活动,学生的表现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的表现实质上是活动中的表现。活动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表现。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活动设计要有探究性,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有促进作用。二是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要能使学生在表现时有丰富的表象可以提取。三是活动设计要精彩,要能激发学生的表现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4、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罗杰斯将教师定位于“促进者”角色,认为教师不应是传统的控制者,而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承担起“促进者”的角色并履行相关任务。他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引出并澄清问题;二是帮助学生组织材料,帮助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活动;三是作为一种灵活的资源为学生服务;四是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小组成员而参与活动;五是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他们自己的感受。
罗杰斯认为,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应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要求教师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真诚。教师必须去掉假面具,与学生坦诚相见,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的虚伪。二是接受。接受有时也称信任、奖赏,教师应分担学生碰到问题时产生的痛苦和压力,分享学生取得进步时产生的喜悦和欢乐。三是理解。作为促进者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审视学生的一切。
三、 课堂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过程
1、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2、课堂探究学习
课堂探究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突破,以激励评价为动力,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让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过程。
3、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A素质教育三个要素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发挥学生主动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B课堂出效率。以课堂为主阵地,抓紧每一分时间,才能减轻负担,抓住关键、触发灵感,在集体情境中达到目标
C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的,不是老师交给的,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实践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D创新性人才要求教育创新、学习创新,只有学生用科学的方式探究新问题,才能更好培养其创新精神与能力教育,课程,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4、高中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研究的思路
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同为教学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指导,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程序逐步形成课堂探究教学活动形式和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形式,体现“收集信息→交流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的认知规律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构意义”的认识过程,确定了“自探——教学设计,呈现——创设情景,共研——分层指导,反馈评价——总结反思”的课堂探究学习基本结构。
(1)、自探——设计教学。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自探”即自主探索,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时间内对知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中设计这一程序要注意以下几点:“自主探索”的中心是学生,教师指导以此为前提;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自主探索提纲,指导探索内容、目标、课题以及探索中所需要的学习材料、工具、实验手段等,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环境与帮助;探索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而选择,分为一节课的内容、一个单元的内容、一个专题的内容、一个学期的内容等;课题设计要有开放性、答案有多维性;提出所用时间的要求及解答课题的建议;自主探索提纲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具有层次性。这里需重点强调的是:随着课题开展的深入,自探的内容、过程、结果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大胆创新来建构完成。
(2)、呈现——创设情景。该程序既是“自探共研,当堂训练”的第二步骤,又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可采用同桌交流、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呈现“自主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以敏锐的教学洞察力和归纳力对学生“自探”过程及结果进行归纳,依据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推动学生“反思”自己的“自探”过程与结果,并使之升华。这一程序的操作应注意:采用多样教学组织形式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均有呈现自己“自探” 过程、结果的机会;教师采用多种教法包括传统的教法,是为了创设让学生“反思”自探过程与结果的情景;教师的讲解具有随机性、精确性,所用时间尽可能压缩;这一程序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中不断深化对“自探”过程和结果的认识,达到或接近教学目标。
(3)、共研——分层指导。“共研”是指学习主体、成员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全体学习者所共享。共研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共研,学生对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实现知识的内化。
教师在该程序中依然扮演帮助者、组织者的角色,教师有针对性地分层次指导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实验、阅读、思考等探究活动,在此基础上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多边会话,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达到教学的目标与理解教学目标。
操作这一程序应注意:区别“共研”内容与第二程序中“呈现”内容的不同,呈现是“自探”的过程与结论,共研是学生反思呈现基础上的过程与结论;教师的分类指导要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因材施导”。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防止失序状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