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高考研究 >  阅读文章
集团化办学如何助推高中多样化发展
阅读: 1057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24/1/17 17:47:00
分享到:

 高中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这一要求,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和特色课程建设将为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当下,有观点认为,集团化办学有利于发挥学校的优势互补作用,但使学校丢失了自己的特色。在当前大力推进高中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集团特色”与“学校特色”,特别是集团内部各校特色课程建设,最大限度地激发集团校内部创新潜质,避免集团校内部的“统一面孔”,是每个集团学校都要面对的课题。

厘清集团化办学与推进高中多样化建设的初心

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提出是基于最大限度地满足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区域均衡整体发展。21世纪初,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百姓需求由“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在浙江、北京等发达地区便开始尝试通过“连锁”“手拉手”等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均衡整体发展。之后,集团化办学在全国各地创新发展,有“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名校+农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模式,形成一些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充分发挥利用其品牌和管理优势,改造带动薄弱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育均衡的典型经验。

高中多样化发展理念是伴随着国家对普通高中定位的不断转型发展而逐步得到强化的。2003年,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对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做了明确界定:“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目标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国务院、教育部相关重要文件中更是得到不断强调和深化。

因此,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助推区域均衡整体发展以及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是当下我们谈论集团化办学与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初心。坚守初心,方能把正方向,不乱方寸,有序发展。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是手段不是目的

如果将集团校办成了工厂或“连锁店”,以简单复制、移植的方式办学,不但违背了国家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初衷,更无法改变千校一面、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等问题。就普通高中学校来说,无论是集团化办学还是独立办学,坚持育人为本、核心素养导向都是尤为重要的。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的定位和性质不允许其以工厂流水线式的单一模式,追求高效产出所谓的“产品”。我们应该用优质的、多样化的、有特色的课程去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让其徜徉其中、流连忘返,享受求知与成长的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特色课程建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转变为特色而特色、标新立异找特色以及简单“贴标签”的做法,树立以优质课程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提供服务的观念,不忘高中多样化建设和集团化办学的初心,以为每个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的多样化创新人才为己任,发挥好课程的育人功能,使课程建设与学校整体育人目标相呼应,真正立足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去建设课程。

高中办学多样化的提出是针对一直以来高中学校存在的办学模式雷同、育人方式单一、课程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单靠特色课程是不够的,其涉及对高中定位、管理方式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以及对教育公平理念的真正贯彻落实等等。

课程作为学校发展的命脉,体现了学校管理层的办学思路和育人理念,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为此,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一直力求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可见,学校课程特色是学校特色的核心体现,特色课程建设是推动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支点或切入点,以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带动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高中办学质量的提升,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我们的诉求。但课程的建设应与相关教学、管理、评价、教师育人能力的整体提升等同步建设和发展。

集团校间是学习共同体,不是简单的代管与输血

集团内虽然有龙头学校,但光靠龙头学校是难以承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任的。教育均衡首先是硬件投入,其次是师资。在集团内部应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愿景,但不是以一家文化取代其他文化,以一门课程覆盖所有学校。各校都有自身的历史积淀和资源优势,集团校间应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在集团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集团内立体、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新样态,实现集团内的各方联动、共享与创生,促进学校共同发展。坚定这一立场,才能有效避免集团校内同质化。

因此,集团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集团资源的整体规划、统筹设计上。通过集团校间成熟有效的管理机制、优质师资以及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集体备课的相互带动,搭建各种平台,使集团内部每所学校精彩的点滴创新创意得到激励和相互启发。集团中一些优质的特色课程对丰富集团校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带动各校特色课程建设有着积极意义,特别是集团内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更是促进教育均衡、公平的有效手段。如集团内可依据各校资源特点并整合各校师资优势,开发一些体现集团先进理念和文化追求的优质校本选修特色课程,这些共建共享的精品课程可通过教师跨校上课或学生跨校共享、学分互认等方式让集团所有学生受益。此外,集团内特长生的共同培养机制、跨校师徒结对的教师培养机制以及集体教研备课机制等,更是丰富集团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值得大力提倡的手段。

集团化办学下特色课程建设要避免的误区

要避免以“一体化”掩盖了多样化。当前各校非常重视课程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在一贯制的学校和集团校内部。但一些集团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一体”理解为统一课程和模式,或将“课程一体化”仅窄化为教学中的“教学评”一体化。

学校课程的一体化建设首先指向的是学校育人目标、办学理念与其课程设置的一体一贯。有些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说得很好,但其课程设置,特别是其特色课程并不能突出体现与其办学理念和目标的关联,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其次,“一体化”强调在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管理与评价中的一体化设置。比如目标是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但学校的教学方式普遍陈旧,仍是以死记硬背、机械刷题为主,这就出现了目标与教学方式不一致的问题。此外,在集团内部,还可以尝试横向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以及纵向的人才贯通培养。集团应多从课程的整体设计、平台搭建、资源整合、教科研培训、教学评一体化等方面入手,促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要避免只抓“特”而忽略了与“整”的关系。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强调体系、结构、系统。因此,我们要致力于从一门课程到特色课程群,进而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体系。要关注课程间的关系,特别是国家、地方、校本选修三类课程间的关联,真正体现出特色课程的必要性、特殊性和与其他课程的互补性,以此构建一个相互支撑、关联的,服务于国家课程要求以及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而特色,正是在其中形成并凸显。

要避免重“分层”轻“分类”,导致目标偏移。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的分类,应以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基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一直在努力并清晰地呈现从分层办学走向分类办学、错位发展的推进趋势,强调学校基于自身优势和基础形成各自的特色,并在特色基础上向优质发展,以促进教育更公平、更有质量。因此,当前集团化办学中学校的课程建设也应坚守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方向,要致力于将集团内不同学校间的分层差异转向分类特色办学。特别要谨防将某类学校简单定位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或将某类课程命名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质,都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后备军。无论学校是何种特色,其课程都是孕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沃土。国家也需要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方向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和集团化办学初心是一致的。不忘初心,方能少走弯路,不走退路。

来源: 网络 编辑: goldfisher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