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高考研究 >  阅读文章
探寻好高中背后的密码
阅读: 525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23/7/15 17:11:53
分享到:

在江苏省南通市的大地上,星罗棋布着优质乡镇高中。关于南通县域高中的教学管理,曾经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揪”;两个字概括,就是“死揪”;三个字概括,就是往“死里揪”。

其实,任何时候,死“揪”蛮干,是出不了好成绩的。随着在南通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如果硬说“揪”的话,其背后是遵循教育规律,是深度的教科研,兼具实干精神和巧干智慧。“数十年如一日,南通不仅把‘人’字的‘一撇’有力书写在县域普通高中,更是将‘一捺’扎根延伸到更偏远的教育之地。”南通市教育局局长成宾说。

建立体制机制,形成浓厚教科研氛围

“只有让教师跳进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这句话在南通的县域高中相当流行,其背后的底气来自南通教育人广泛而深入的教科研。

南通市教科院副院长徐卫华告诉记者,在整个江苏教科研氛围浓厚的基础上,南通又与很多区域有不同之处,全市教科研呈现出既有一体化“自上而下”的体系性建设,又有扁平式“自下而上”的个性化研究,“早已告别‘单兵作战’的时代,打破了区域和学校的界限”。

在市级层面,南通搭建广泛、多层次、成体系的教科研平台。全市将各县域高中按照招生分数线分成4类生源学校,给每类生源学校都提供不同的教科研平台,“同类学校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不同类学校推进不同的科研方式和课堂教学改革”。

在各个县(市、区),南通建立起与设区市匹配对应的教科研体系,各县域高中内部的课题、课堂改革、评课等教科研活动都围绕着学科与课堂日常开展。市级教研员则广泛地沉浸到各所学校的教科研当中去,日常课堂经常可以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南通市高中历史教研员马斌在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工作了14年,他告诉记者,在南通做教科研比其他地方要苦得多,市里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引领各高中竞相发展,促成“优秀人才培养的生态与机制”。“很有压力,其他学校都在盯着我们怎么做,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市里,氛围形成了,切身感受到‘鲶鱼效应’。”马斌说。

学科基地建设是南通实践多年的一个做法。“各所学校把最强的学科拿出来建学科基地,历经27年实践,目前实现了各个学科各所学校的全覆盖。”徐卫华介绍,每个学科均设有两个基地,分布在18所高中,这些学科基地围绕学科建设,年均开展各类市级教研活动100次以上,“两个基地之间有完善的竞争机制,现在已经真正做到将教学研讨与经验推介融为一体,发挥了‘课改连接、课改示范、平台展示、智力支持’的功能,让更多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周锦华负责全市历史学科基地已近20年,他将基地的核心意义概括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名师培养的摇篮”,对于县域高中办学而言,后者的意义更为重大,“我们基地被称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先锋,全校历史学科的青年骨干教师都吸纳进来,不断研究课程标准和课改方向,一般四五年一个青年教师就能成长起来,在全校梯队里找到位置,准备接班”。

对普通教师而言,通过各类教科研平台参与课题或者研究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鲜有例外者。南通特别倡导全体教师开展基于学生、源于课堂的“微课题”研究,把教育科研自然融入日常教学,促进教师研究成果的生成和转化。“我们认为,遵循教学规律、遵从教育改革方向,就是要将研究成果带到教学一线,发挥教科研在指导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成宾说。

在南通,实战型教学科研蔚然成风。海门中学教师专注“物理特长类学生的教学模块重构研究”,将竞赛辅导和物理教学高度融合,物理学科教育质量一直走在全市前列,连续15年均有学生进入国家奥赛冬令营。

基于此,南通县域高中尤为自豪的一点是,绝大多数做到了日常考试都是“原创试题”,市高中政治教研员成洁说:“我们基本不用市面上的各类练习册,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用心出一份试卷,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研究的过程。”

各个高中也想方设法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教科研当中。海安中学更提出:一个班主任,自己任教的学科不一定要排到年级前面,只要班级的整体状况好,就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个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自己任教的班级不一定要排到年级前面,只要整个学科组的总体状况好,就是一个优秀的组长。

如东县中每个学期都会进行团队大练兵。142名教师被分成10个团队,由校领导、学科带头人做领头人,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课题。“南通县中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用科学的态度,办专业的教育。”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校长王继兵告诉记者,高质量的教育,光靠学生刻苦肯定不行,教师的教研教学必须是高质量的,学校总结了“六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肯钻研,特别能奉献,特别善协作,特别负责任,特别讲科学,“这大概就是南通教师能做好教科研的秘诀”。

练就过硬本领,80%的教师要能教高三

白蒲高级中学位于如皋市一个略为偏远的乡镇。陈海俊是这所名高中的高三年级主任,他每天都坚持早上5点40分到学校,第一个站到教学楼门口,“来的时候基本没什么人,不为别的,主要是学生、教师看到我就踏实了。”

在南通,这也是众多高中教师的工作日常,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中。当被问及学校的考勤制度时,陈海俊表示,学校不用“打卡”。

在教师的时间管理上,海安中学校长董裕华也告诉记者,学校的教师不用坐班,只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剩下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但其实教师们很忙碌,包括刚入校不久的青年教师。

“新教师入职3年不敢睡上一天安稳觉,生怕因为自己的疏漏影响了工作。”董裕华说,高度自觉是学校长期形成的传统,学校的很多规定要求,靠的不是检查督促,而是每位海中人代代相传的自觉,这就是文化,我们努力“以生活化、多元化学习成就教师跨界的视野和能力,成就教师完整的教育人生”。

为了让教师过专业的教育生活、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南通市教育局和各个高中还针对教师不同的发展目标,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搭台子、铺路子、指方向。

在市级层面,有“1115”工程行动计划,即在全市中小学遴选和培养10000名左右骨干教师、1000名左右卓越教师、100名左右教育家型教师和50名左右领航校长。在明确县中校长、教师占比及学科均衡分布要求的基础上,南通通过周期梯队滚动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明显、质量较高的县中骨干教师队伍。

“我们普遍要求各校大胆在教育教学一线使用青年教师,坚持梯队培养、团队合作、教学相长,帮助他们迅速实现从‘站上讲台’到‘站稳站好讲台’。”成宾介绍,南通市教育局明确要求,各个高中要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能从高一到高三打一轮,每所学校争取要有80%的教师能胜任高三教学。

在校级层面,有实实在在推进的“青蓝结对”工程,各校广泛组织“90后”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教育人才培养和专业成长体系。每一名南通高中教师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生活:一面是自由生长、个性发挥,另一面是集体智慧、传帮带。

“在学校,我们总是能比较容易地找到自己的坐标。”白蒲高级中学青年教师周晓翠说,自己虽然工作才几年,但已经是高一语文备课组组长,经历着每一位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备课教案、作业设计等方面反复打磨,把个性特长与所在学校的学科组、年级组乃至区域学科发展融合在一起。

周晓翠告诉记者,白蒲的“备课”分为5个环节、3个阶段:第一次是集体备课,大家共同进行学情深度研究,找到学科价值和最佳教学方法;“二次备课”则是在此基础上个人进行备课,以满足个性化教学的要求;第三次则是生成资源,全校共享。“这一过程使得每一位教师、每一个人都能收获成长”。

类似的做法,在南通各个学校相当普遍,在南通的教师们看来,好的“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在采访过程中,多位南通县域高中的校长告诉记者,教师怎么教学生,只有提出基本的规范和标准,“优质教学没有统一模式,也没有最好模式,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法,必须留给教师充分发挥的空间”。

“我们知道,教学是有规律的,但教学又是自由的,在规律和自由当中教师可以赢得自身的发展。”成宾说,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南通教育好,好就好在有一大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好老师,“我们一直想方设法让每一个教师成长为好老师,让每一个好老师都安心尽心培养好南通的孩子”。

尊重科学规律,保障学生睡眠运动时间

南通的高中学生苦不苦?

一所乡镇高中的高二寄宿生许亦铭给记者算了一笔精确的“作息账”,每天6点半上早自习,中午可以休息一个小时,下午3点25分跑步半小时,晚上9点40分下夜自修,回到宿舍洗漱,然后就可以休息了,生活很有规律。

“这样的生活我已经很满意了。”许亦铭自我评价,这样的日子比初中、小学肯定苦一些,但没有不想学的念头,而且学校的体育、艺术等课程开足开齐,“很充实,班级人人都在学习、积极向上,没有特别累的感觉”。

这样的生活南通高中学生早已习以为常。各学校的作息时间虽略有差异,但相同的是都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和运动时间。南通明确要求各校要构建“课堂教学+课后活动+高水平竞赛”体育体系,每所高中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定期发布全市高中学生体质监测报告,“无论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有多高,都不能压缩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

江苏省如皋中学一直以来对学生有一项承诺:在这所学校,保证每个孩子一年四季都有午睡、一年四季都有课间操、一年四季都有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高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其背后是南通走过的积极探索科学化的减负增效之路。“科学是靠摸索与坚守。人人都知道运动和休息很重要,不光是强健身体,还能促进学习,但在升学压力下,有几个人敢把学生放出教室去玩、去活动?”白蒲高级中学副校长宋易告诉记者,乡镇很多家长往往将高考看成改变农村学子命运的唯一途径,恨不得小孩一天24小时都在学习,曾有家长联名向学校提出将晚自习延后一节课,抗议学校“抓得松,万一成绩掉下来怎么办”,也有教师担忧不如抓紧一点,这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宋易说,苦劳很简单,功劳很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始终抓住两点核心,一个是人,一个是规律,“我们强调学校的核心是培养人,强调按照科学的规律去学习,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时间上无以复加的压榨是不科学不规律的”。

在这所乡镇中学,学生每天都要锻炼半个小时,体育和美术艺术课程开齐开足,一直到高考前;作业是分层作业,选择性地做自己感兴趣或者薄弱的试题;教师每周都有半天的办公地点在教室门口,随时回答学生提问。

与压榨时间相对应的,是南通县域高中集体对效率与学生个性成长的追求。校长们普遍认识到:减负不等于少学习、不学习,减负减的应该是过重、单一、单调、被动的知识学习的负担,是对素养提升没有帮助的负担,减下来的时间和空间应还给学生成长所需要的个性化学习。

很多年前,老牌乡镇名校栟茶中学就提出了“三个不教”:学生已经学会的不教,自学也能学会的不教,教了还不会的不教。“老师们为了使学生少用1分钟,可以主动多用10分钟,去寻找真正好的练习题,让孩子们可以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以一当十,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探索、思维能力。”该校校长丛杰说,好的题目可以多层次、广视角、全方位地认识和研究,为减负增效提供有力抓手。

“负担的轻重因人而异,只要学生想学、好学、乐学,只要有利于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与培养,都不应视为负担,还应当鼓励和支持。”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朱全中说,高中的“减负增效”决不能满足于“学习负担小而考试分数好”,还应考虑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关注对学生后续发展、终身发展的价值。

为此,南通在2013年就确立了“以评价驱动育人方式改革”的总体思路,率先在优质普通高中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改革试点,提出“立学课堂”教学评价“12条”,引导教师实践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育人。

在南通,这样的做法有其深厚的土壤。目前该市无论何种类型的普通高中,均全面建成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立并实施三年一贯的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体系;通过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强化学生职业体验,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更为有效的借鉴与参考。与此同时,南通各个县域高中还普遍实施了“去功利化的综合素质评价”,将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成长记录”,让学生及时记下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经历,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倒逼”学生主动规划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海安中学的实践表明,只要调控得当,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不会影响文化成绩;也只有学生学业成绩不掉队,家长才会支持和配合,社会的质疑才会少。”在董裕华看来,家长支持、学生主动发展与学校智力支撑相结合,才能让每个孩子的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都能饱满、和谐、平衡地生长,“为此,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对‘培养什么人’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弄清负担和成效哪些必须去除,哪些必须保留,哪些必须增加,将立德树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南通是全国的“双减”试点城市,成宾告诉记者:“减负的目的是育人,减负增效的‘效’应当更多地指向立德树人。通过减轻课业负担,用节省的时间和精力找回长期‘失去的人’,这是学校和每位教师的责任。”

来源: 网络 编辑: goldfisher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