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安徽高考作文点评:作文启示“因地制宜”
阅读: 929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0/6/8 14:47:28
分享到:
语文:作文启示“因地制宜”
  □巢湖市第二中学 刘德海
  从2006年安徽自主命题以来,安徽的教师和考生总是一厢情愿地坚信:安徽作文试题不会出现“突围”性的变化,习惯在熟悉的跑道上行进,尤其在2007 年的命题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饱受指摘后,这种“坚信”近乎顽固化了。今年以“古体诗《吴兴杂诗》”为作文材料大大出乎一线教师的意料。
  在“审题”上设“坎”,这是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读完这首小诗,考生会为自然清丽的语言、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而激赏,这是“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落实;读而再作玩味,则能获得某种智慧和启迪: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从自然,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也可说是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绝对化。“过程和方法”的目标在拿捏“诗的哲理”中实现;作文的立意,就是“诗的立意”+“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道试题的“立意”不像命题作文的直白、话题作文的宽泛,而是隐藏在“文字之外,万象之内”,这就是一道“坎”,要跨过去,需要考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与积淀去感受语言文字中所表达的事物,所阐述的哲理。
  在“立意”上求“深”,这是“生活语文”的旨意。考生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应试化的素材拼接难有大作为,尽管有些素材也可派上用场,但写出来总给人一种不接地气的感觉。考生应该试着走出自己逼仄的生存空间,抬起头来仰视社会万象,沉下心来俯视生活百态。“顺从自然,因地制宜”的行事方式关乎个体的成长,关乎社会的和谐,关乎国家的强盛,关乎太多太多,因而这道作文试题的现实意义远远大于它的文字意义。
  深处种菱浅种稻。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的时候了,再也不能“圈养”了,应该引着学生自己“牧羊”:在加强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触摸生活,体察社会,尊重体验,诚意地创意地写作。
来源: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编辑: yuxiuyi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