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高考恢复40周年:依旧承载着厚重期待
阅读: 531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7/6/8 9:21:57
分享到:

  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汤琪)今年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1977年至今,高考影响和改变了几代中国人的命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最初不及2%,到现在已跨过40%,正快速接近50%的普及化指标线。数据背后,40年来,高考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着中国?40年后,高考又被这个国家赋予着哪些期待?

图为1977年12月,北京高考考点的考生们互相交流。 翁乃强 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为1977年12月,北京高考考点的考生们互相交流。 翁乃强 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恢复高考

  ——中国人才观念在变化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了高等学校新的招生政策,即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这一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在中国落地生根。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李木洲研究中国考试制度多年,他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家层面来说,40年前的恢复高考,就是在表明国家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人才观念的重构。

  他解释说,“恢复高考,确认了文化知识、智力因素等在高校人才选拔中的基础作用,这是国家人才观念的重大转变,也可以说是国家人才观念的正确回归。”

  1977年的中国教育历经“暖冬”,据统计,当年年底,约有570万青年“回归”高考考场,各大专院校从中择优录取了27.3万名学生,使新生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40年来,通过高考选拔出来的大学生一批又一批走向中国的各个领域,他们见证和参与着改革开放的全过程,逐步成为推动这个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近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撰文指出,恢复高考40年来,通过高考的公平竞争,为高等学校选拔了千百万合格的学生,经过培养造就,许多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中国这些年的经济腾飞,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不断改革密不可分。

图为郑州一名收藏爱好者展示自己收藏的一张1988年的高考准考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为郑州一名收藏爱好者展示自己收藏的一张1988年的高考准考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0年实践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高考对不同年代的人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李木洲告诉中新网记者,改革开放以前,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选拔国家干部,恢复高考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逐步由计划分配转向市场竞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自主择业。

  正如专家所言,40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高考本身也在经历变革。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揭开这一时期高考改革的序幕。此后,自主招生、分省自行命题、实行平行志愿录取等探索陆续展开,中国高校的招录方式更加多元。

  同样在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也开始大幅上升。据统计,1998-2005年间,中国高考报考人数年均增长11.58%,高考录取人数年均增长23.75%。到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

  另据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的《2017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在高考招生总量保持平稳的背景下,全国各地高考录取比例则继续提高,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跨过40%,快速接近50%的普及化指标线。

  对比1978年1.55%的毛入学率,有观点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迈向“大众教育”。

  李木洲对此表示,高等教育未来将进入普及化阶段,普及率的提高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整体提高,他认为,“未来不是在于你有没有读大学,而是在于你读的什么大学,这个影响可能是更大的。”

图为1999年7月7日,中国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第一天,参加考试的考生走出考场。 中新社记者 刘可耕 摄图为1999年7月7日,中国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第一天,参加考试的考生走出考场。 中新社记者 刘可耕 摄

  知识改变命运

  ——社会阶层在相对公平中流通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在普及率整体提高的背后,高考背后的教育公平,一直备受民众关注。

  去年,西安交通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学家边燕杰主持调研了一份名为《农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机遇》报告,据媒体报道,该调研的目标样本全部来自城市中的现有劳动力,被划分为六大群体:前3个接受了高等教育,即城市大学生、农转非大学生、未转非大学生;后3个尚未接受高等教育,包括一般城市劳动力、农转非劳动力、进城农民工。

  报告显示,对于农转非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来说,能够进入党政机关和国企工作的机会是相同的,二者还拥有同样机会从事精英职业,经济收入水平不相上下,而三类非大学生群体,主要从事非精英职业。

  李木洲对中新网记者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非常快,但农村人口还是占绝大多数,因此,高考为他们提供了通过高等教育来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2014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

  意见还明确,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图为2017高考首科考试结束,广西南宁一考点外,家长狂拍考生似“走红毯”。俞靖 摄图为2017高考首科考试结束,广西南宁一考点外,家长狂拍考生似“走红毯”。俞靖 摄

  高考未来的变与不变

  ——你还相信“一考定终身”吗?

  近年来,每逢高考,舆论中关于高考弊端的质疑之声都会出现,诸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考定终身”、“高考指挥棒”等等。

  对于当前中国的考试招生制度,上述《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指出,中国的考试招生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如今,中国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的规模越来越大,有声音指出,留学大军的逐步庞大,也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面对高考,中国家长和学生正在“用脚投票”。

  “这会倒逼国内高考制度的改革。”李木洲说,国外的招生制度有它的优势,比如,多次考试,科目设计丰富、灵活,高校具有相对较强的自主性……这些是目前在中国高考体系中,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高考恢复40年以来的实践亦非一尘不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对媒体指出,这些年来,高校考试招生从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次数、考试方式、计分方式、命题方式、志愿填报方式、录取体制、高考时间、收费制度等涉及的所有环节都有过改革,几乎没有一个方面没试过、没有一个环节没动过。

  最新的变化在今年的高考中就有显现。这几天,上海、浙江两地的高中毕业生正迎来首次“新高考”,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外语考试由一年一次变为一年两次,可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一个时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还将处于波动期,高考改革关键是要实行更加专业的评价。

  他表示,“现行考试制度可以通过大量培训来取得好成绩,实际测试结果相对失真,而作为专业的教育评价,应尽可能消除强化培训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李木洲则期望,通过制度设计的改革,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例如,让学生有多次考试、甚至多次录取的机会,进一步加大招考分离的力度,高校应该研究自己的办学定位,制定符合自己新生特点的考试方案,逐渐打破民众对高考的固有认识。”他说。

  显然,40年后,高考依旧承载着这个国家厚重的期待。(完)

来源: 网络 编辑: xuesh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