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高考语文阅读能力提升之文学类文章
阅读: 1069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0/4/7 14:07:15
分享到:

    1、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平时做模拟训练时,为了获得训练,一定要通读文本,在此基础上,对应问题,找到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而在高考考场上,要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获得最佳答案,所以不必通读全文,而直击要点。

2、转化信息——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

这一步就是在进一步强调上一讲中所谈到的三个要点问题,一是动态比较判断原则,二是关注句号,三是转化重要信息。第三点特别节中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看大家的人文积淀是否丰富,思考是否深刻,情感是否丰富,是否通达事情事理,对历史、现实、社会、自然、人类是否有较深入的了解。

3、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

前两步是读的问题,这一步是写的问题。有些地区的高考卷中,现代文和古诗文阅读各有一道要求200多字答案试题,要求写得准确,写得连贯,即为读写综合试题。平时训练,学生常常蹦词式回答问题,这样答题在考试中是不会得分的,要连缀要点,将要点连缀成语段。基本步骤为,照抄题目——转述原文——略作分析——连缀成段。

转述原文有三种情况,一是照抄式转述,这种毫无创造,不可取;二是发散式转述,这一种适合用在作文中;巧读文本,归纳式转述,是回答这类问题的窍门。

略作分析是要分析原因,分析假设,分析条件等,在分析的基础上,将要点连缀成段。

4、答题原则——独立思考,不迷信参考答案,做到文本要点无一遗漏,作答无一词无根据。

备考的任务是锻炼读写意识,所以在训练中,要做最能锻炼自己的题。获得“备考答案”的过程,是“读”和“写”的综合思维过程,核心是思维。“读”是准确获取信息,经有思维转换,形成答案要点的过程;“写”是充分展示思维,对答案要点进行转换、梳理,外化为文字的过程,这是一种“自觉”的思维过程,其“自觉”的基本特征是比较,或琢磨,或推敲,或斟酌,这应该是语文的基本思维方式。

阅读理解,常常使高三学生进入两种相反的状态,一是无所谓,一是望而生畏。这两种状态,准确来说,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态度决定行动;“无所谓”,并非无足轻重,而是说在阅读上折腾半天无果而返,因此干脆不去做了。“望而生畏”,指学生因不得要领,最终收效甚微而失去信心。老师的辅导,如春风化雨,滋润了学生干渴的喉咙,坚定了学生备考的信心。

阅读类文章是庞杂的,如何给学生“源头活水”,让其“水到渠成”,这是极其难以做到的事情,而老师做到了,且做得很轻松。他告诉考生,对于简答题目,只要八个字“简约其途,丰腴其实”。对它可用十六个字来解释:提取信息,转化信息,连缀要点,出词有据。解答一道题,分四步走——第一步,根据问题,选择相关区域;第二步,提取重要信息,并转化为答题要点;第三步,确定要点,分别主次,整理语序;第四步,要点无遗漏,作答无一词无依据。

令学生难忘的是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备考,不要迷信答案,哪怕是高考中的参考答案。有这样一道题:

我可怜的姐姐,我就那么一位姐姐,小时候我曾拿剪刀戳破她的手,叫她哭,还不许她告诉父亲,但是为了爱,她永远不要别人有一点点伤害我,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一样的姐姐,终于很早就丢下我去向父亲诉苦,一个孤女的流落的忧苦。他们活着……全都活着,活在我的梦里……

文中写到“姐姐”的死,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评分答案”中没有答出哪句表明“姐姐”“去世”的句子,且逻辑性不强。老师为我们出示了“备考答案”:文章没有直接用“去世”,而用了“终于很早就丢下我去向父亲诉苦”的字眼儿描述姐姐的死(回答第一问),这表达出“我”对孤苦的姐姐挚爱、同情、痛惜与自己愧疚、遗憾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也表达着对不公平世道的愤懑与抗议之情(概括回答第二问)。回忆姐姐在“我”儿时曾像母亲一样照顾、爱护“我”,忍受不懂事的“我”带给她的“痛苦”和“伤害”,“我”百感交集:姐姐生前,“我”没有尽一点倾听、安慰的责任,而当“我”长大成人意识到这“母亲”般的爱时,姐姐早已死去,“我”再没有机会回报一份爱,甚至连一句道歉的话也无从让她听到。回忆令“我”在痛惜姐姐不幸命运的时候,更增添了一份沉重的负罪之情(分条回答)。

老师的指导与回答,令人信服。老师特别强调答题的原则——文本要点无一遗漏,作答无一词无根据,这里用清晰的个案做一很好的诠释。

老师还不断地提醒我们,读文章要认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切不可丢掉相关信息,以至答案不全或不准确,切入点一定准确。比如老师讲了下面一道阅读题,文章题目是《彩色的荒漠》,有这样的问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这样的用意?

“评分答案”是

第一问1戈壁滩环境的恶劣;2 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1 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2 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3 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对此,老师则客观而全面地引领同学们先从阅读中的第一步起,提取信息,然后从全文的角度理解分析第一段,最后归纳“备考答案”:

第一问: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古老开阔、荒凉艰苦、色彩单调,但有了崭新的希望和勃勃生机

第二问:作者这样写有着烘托和反衬的双重用意。对于塔中油田而言,使石油城的绚丽多彩更加夺目;对于石油工人而言,使建设者鲜红的衣装、磅礴的话语、伟大的贡献更加动人;对于作者而言,是感情的激发点;对于作品而言,是内容展开的铺垫;对于读者而言,是完整深入了解作品内容与感情的有机构成部分。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金榜高考在线频道

更多精品资源下载请访问:金榜教学资

 

 

来源: 腾讯高考|www.jb1000.com 编辑: xuey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