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课堂讨论“三段式”
阅读: 466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0/4/6 10:17:28
分享到:

 

------对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探讨
    许多教育专家在课堂讨论的功能、原则和根本方法等方面已探讨得相当深刻,我这篇文章重在探讨课堂讨论的实践过程和理论依据。课堂讨论的方式很多,这里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投石激浪---火上浇油---搭桥过河”三段式课堂讨论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问题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归纳出问题:为什么商品有的贵、有的便宜?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情境引入问题,就如一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池塘,将激起千层浪。首先让学生简单思考、交头接耳讨论,待学生活跃几分钟后,教师组织分组讨论、发表意见。最后会有三种意见较集中:一种认为是质量,一种认为是供求关系,一种认为是气候、时间、地域等。
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发表意见,这时不要照本宣科地平息争论,而要来个“火上浇油”------如果说价格受质量影响,那么根据质量鸡蛋换盐如何换?如果说价格受供求影响,那么一只玩具船再稀缺能卖到一艘真轮船的价格吗?如果说受气候、时间等影响,怎样直接影响?
学生再次讨论到深入不下去时,教师及时的给学生搭桥------一是针对高一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教师给以思维方法点拨:可不可以与几个因素都有关呢?对于学生思考不到的因素,教师可引路:你一个小时就能完工的商品和我一个星期完工的商品交换,我愿意吗?所有影响价格的因素地位平等吗?同样的商品,投入的劳动与质量问题有联系吗?并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可见,“投石激浪”就是通过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讨论;“火上浇油”就是进一步创设“愤”“悱”问题,使学生迫不及待地产生解疑的渴望,以此引起学生的疑窦,诱发其学习动机;“搭桥过河”就是在学生争执不下时,给学生指出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方向,经过探索,终得解决。
 “三段式”课堂讨论过程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首先是主体性与活动性统一原理              
“人不仅是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也是自我选择的产物。”对于人而言,无论何种外在影响,其形成从来都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被动者”成为 “主动者”之后才实现的,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人的主体性的现实确证、人的素质发展的决定力量并不是封闭主体的趋验式构建,而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离开各种性质的活动来谈主体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总之,人的素质发展的主体性和活动性统一要求教育必须以学生自身为出发点,把人的本质还给学生,以“人”的方式教育学生,使教育真正成为 “人”的教育,而不是动物式的训练。课堂讨论“三段式”就体现了尽可能地鼓励主体对活动的积极参与,主体性与活动性统一也就是课堂讨论“三段式”的教育心理基础。
其次是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原理
“素质教育是为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打基础的,而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均等受教育机会,使他们获得充分发展。课堂讨论“三段式”即能给学生均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再次是问题启迪思维的原理
“有意识的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是发展学生思维力,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此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人的思维总是指向一定问题的,总是由问题开始的,为了解决问题,人们才开始动脑筋进行思维,这是思维活动的规律。利用问题引导讨论正是运用了这一原理。在教学中不断揭示矛盾,创造出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心愤愤”“口悱悱”,时时感到有许多新鲜有趣的问题必须思考。
总之,课堂讨论“三段式”经过实践证明具有切实的操作性,也是符合教育理论的,是具有科学性的。
来源: 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 wangli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