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阅读: 631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0/3/8 9:02:43
分享到:

杜威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中学历史课本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上至治国理政,下至为人处事,涵盖古今中外,容包各大领域,涉及人类社会发展整个过程。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品格修养、民主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战争启示等等。我在历史教学中尝试德育的渗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在历史课本上有着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从近代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面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涌现出一系列的爱国将领和群众的爱国斗争,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感受人民群众面对来犯之敌坚定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甲午战争中邓世昌驾驶着至远号撞击敌舰“吉野”的爱国壮举。一二九运动中学生面对民族危机而显现出的爱国热情。为建设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毅然放弃国外丰厚条件而回国的科学家钱学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将使学生融入当时的环境和气氛中。课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书籍收集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列举书本以外爱国行为。如:在体育竞赛中,我国运动员为国家的荣誉而拼搏,甚至带伤上阵,体现出的高尚的爱国情操。

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与团结合作精神

在历史教材中也有许多这类的素材。比如,在中国史中:中共在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推翻三座大山。除了中共自身,还依靠的是人民的集体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从大革命的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到抗日战争的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再到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在世界史中:二战时期,面对法西斯的猖狂进攻,世界人民结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无不是强调集体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明白“独木难支,群筷难折”的道理。

三、培养学生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的品格

在现实生活中,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的品格在很多的学生眼里淡化了。一部分学生在班级中从不主动的为班级和同学服务,为集体作贡献,缺乏艰苦奋斗的品格。如,从不主动打扫教室卫生;乱扔垃圾;随意浪费粮食等现象。索取和享受被他们看作是现代生活的时尚,尤其是向家长索取。每当提及这类问题时学生就会反问“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思想还需要吗?”

我给他们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需要,非常需要”如何使他们明确这是现代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呢?

 我在教学中注意搜集这类素材,如: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中对即将执政的共产党人提出“要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的讲话。建国后我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精神,经过15年的时间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著名农学家袁隆平研制高产杂交水稻——南优2号,获得了特等发明奖,为解决世界以稻米为主食的人民的温饱问题作出了贡献等。然后教师设置思考题:这些成就在当时的条件下为什么会取得?怎样成功的?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总结出:是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的品格的结果。

四、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历史连接着过去、现在,并指向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没有历史时代局限的。从先秦到秦汉,从魏晋到隋唐,从宋元到明清,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恢宏的优秀文化。以德治国为政以德以德服人德治思想,利民富民爱民民本思想,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层次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伦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人格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积极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制天命而用之的和谐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博爱平等思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社会道德原则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精髓,体现出先贤哲人的超群智慧和德行操守,烛古照今,对当前和今后治世为人处事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因时制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使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光大。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深挖教材,开展探究性活动,尝试着把德育渗透进教学,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作用。另外,对于德育工作,对于教学,甚至于对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于强调科学观、荣辱观的当今社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来源: 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 wangpeng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