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学科辅导 >  阅读文章
盘点成语中的通假字
阅读: 211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4/11/12 8:20:48
分享到:

作者:唐功杰

  通假字是文言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如今人之写别字,用其形不用其义,而但取其音者”(杨树达语)。通假字在古籍中极为常见。不识通假,就可能望文生义,甚至闹出笑话。因此,辨识通假字并正确理解其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考生对课文中、成语中习见的通假字要强化记忆。通过积累,达到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下面略举几例。

  暴:通“曝”,晒。如:一暴十寒、暴腮龙门。

  《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被:通“披”。如:被褐怀玉。

  《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反:通“返”,返回。如:拨乱反正、义无反顾、收视反听。

  《荆轲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匪:通“非”,不、不是。如:匪夷所思、夙夜匪懈、受益匪浅。

  《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冯:通“凭”。如:暴虎冯河。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惠:通“慧”,聪明。如:秀外惠中。

  《愚公移山》:汝之不惠,甚矣!

  几:通“机”。如:一日万几。

  《林黛玉进贾府》: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见:通“现”,显露、显示。如:层见叠出、情见乎词、瑕瑜互见、捉襟见肘。

《荆轲刺秦王》: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马说》: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景:通“影”,影子。如:云集景从。

  《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距:通“拒”,拒绝、把守。如:深闭固距。

  《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

  没:通“殁”,死亡。如:赍志而没。

  《过秦论》: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②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无:通“毋”,不、不要。如:无庸讳言、无庸置疑。

  《寡人之于国也》: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厌:通“餍”,饱、满足。如:贪得无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

  《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知:通“智”,明智、智慧。如:博者不知、言者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指:通“旨”,意思。如:语近指远。

  《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考生如遇到不常见的或未见过的通假字,要从上下文来分析、推断某个字是否属于通假字。具体说来,方法有二:

  ①以声求义。如果遇到某个字,以其固有的义项都解释不通,又不是词类活用,就可以从同音或近音方面去寻求本字。如:“矢志不渝”中的“矢”,它的本义是“箭”,连同其他几个引申义、比喻义,放在这个成语中都讲不通,并且不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从同音字里寻求“誓”(发誓),便可文从字顺了。

  ②以形求义。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凡是声旁相同的,一般在古代读音里相同或相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形声字的声旁找出与古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其中有声旁字与形声字的通假,如“禽”通“擒”、“直”通“值”、“内”通“纳”;有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的通假如“被”通“披”、“说”通“悦”、“没”通“殁”。

来源: 网络 编辑: xuesh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