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不用带教案,画图不借助工具
从没有见过这样的老师,离别后还在想是否有缘再见,哪怕是一位与他相似的老师。他姓张,单名一个括字。他是特教,但他教过的学生都说,他与其他特教不一样,没有诸如“讲课深奥,思想深邃”的评语,而是“语言精炼,通俗易懂,思路超级清晰”。
张老师是所有代课老师中唯一一个不带任何东西包括书本、教案、练习册,空着双手来教课的老师。他也是唯一一个课堂上不讲练习册习题,自己现出现讲题的理科老师,但几乎所有习题类型尽在他的掌握中。也曾有过,因张老师家中有事,我们一星期未上物理课,心急如焚的同学们过后得到其他老师的评语是:你们班的物理,就是停课两周,也是年级进度第一。而我们毫无知觉。
张老师上课,脸上一定会带着一种令人感到十分兴奋的笑容,两只眼睛眯起来成一条缝,让我们时时感到啼笑皆非。上课以后,标志性地先咳嗽两声,引入话题,伸伸胳膊,一拉黑板。随着黑板的下滑,我们也觉得神秘的一课又要开始了,浑然天成。
讲课时,他并不像其他老师,看看课本,讲讲是怎么回事,再做一做习题就罢了,而是介绍一下有关的时代背景,让我们自然而然感到万物的神奇并有欲望去探究。比如讲宇宙航行这一章的万有引力时,张老师将课程分成了三部分:万有引力、月地检验、天地归一。只听题目就已经让我们感到了科学的气息。他详细阐释了艾萨克·牛顿爵士探究万有引力的详细过程、提出的种种假说,并试图带领我们沿着实验的思路来感受宇宙的奥妙。讲到卡文迪许测量万有引力常量G时,顺便也讲授了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结束时,他通过一个超级豪华的框图,把整个内容糅成了一团,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不少同学都拍下了那幅图。而我,直到下课还没从物理学的体验美感中恢复过来。正是这样富有魅力的讲学,让我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老师的板书,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大气,但画图更是一绝。一次我去听一个化学竞赛讲座,看见身后的黑板上还留着上次物理竞赛讲课时的内容。只见一个标准的圆挂在黑板上,直径有1.2米左右。这个圆是他信手画出的,而他身高只有1.6米左右,臂展也不长。后来,这成为年级里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画其他图也是这样,画小球,就画得浑圆;画轻绳,就画得笔直;受力分析时,箭头画得横横竖竖,很有锐气;画电场线就更不用说了。每次他画完一个比较复杂的图,我都觉得巧夺天工,这样美的图让我更感受到了物理的魅力。
张老师是全国特级物理教师,他除了上课不自觉地出出糗外,还常讲一些很有深度的话告诫我们。“当你们高中毕业、大学毕业以后,这些学校里学的东西还有什么用?你都忘光了。但你剩下了什么?—思维的方式。”这些耐人寻味的话更让我对张老师产生了敬佩之情。高一他带了我们一年的时间,正当我们期待着他高二的新课时,他却因支教离开了学校。我们都感到深深的遗憾,尤其是我。但这种行为让他更令人钦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