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专业介绍 >  阅读文章
化学新教材教改之我见
阅读: 1025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4/3/28 11:39:43
分享到: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在教改思想指导下的新教材和以往教材的差异,一是观念更新,二是处理教材思路不同,三是教法多种多样,四是教学手段新旧结合,五是教学效果评价采用素质鉴定的观点。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新教材    教改
  “教改”试验正在全国教育战线轰轰烈烈的开展着,各种各样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它们都在一定的环境中展现出了迷人的风采。新教材的实施,在教育工作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我个人认为,教改理念和以往的理念差异通过新教材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教师的角色行为发生改变
  传统的化学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正是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使得传统的教材内容丰富,知识性、记忆性的要点特别多,使得学生整天忙于记忆,使他们形成一种意识,就是化学学的好不好,全看记的怎样和做了多少题目,。最后,学生把有趣的科学理解成死气沉沉、千篇一律的教条。同时,片面的强调学生对基础技能的掌握,使学生的操作能力仅局限对于所学的技能操作做的非常的娴熟,他们只知道要这样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也可能没有考虑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对新教材来说,要求教师不仅要让不生获得最基本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外,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不仅仅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还要在一定的程序上把学生看作一个能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者。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呈现已有确定的知识,而是边呈现相关知识,边创立条件,指导学生通过交流自主获得以往由教师直接呈现的知识。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新观念的指导下,学生的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2、 体现在处理教材方面,学习的内容、时间、空间发生改变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材内容集中在两个场所展开,即教室和实验室,而且,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实验操作是相对独立的。理论课一般在教室中由老师集中讲解,下一课再到实验室进行具体的操作练习。由于初中化学实验课也不多,过了几天再去实验室操作时,可能已经把知识忘记得一干二净了。这样,无论对理论课还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都不很理想。而在新教材中,一方面,对于实验课和理论课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例如在新教材(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三节铜绿的教学中老教材是要求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再由教师总结,但在新教材中要求学生在自己去探究得出结论。和以往相比,很明显现在的效果较为理想。在新教材中,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学的空间延伸到了教室和实验室以外。例如,在许多章节的教学中,都有<<你已经知道什么>>,要求学生在课前先去找些资料或做小实验或回顾前面的知识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讲<<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之前,要求学生先自己动手证明空气的存在,通过去找资料或其他方法去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用途,,使学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再在课堂上讲解起来,就是水到渠成了。
  新教材对作业内容上也作了一定的调整,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明显减少,而激励学生动手操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问题占有了主导地位。例如,在氧气的制取中要求学生自己去制取(因为学生前面已收集过空气)用琼脂、果脯、食品袋等物品一个动物细当学生把氧气制出来后,师生再去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我想不会有人对他是否掌握了氧气的收集产生怀疑了。
  3、 体现在教学方法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
  在新教材中提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主要有观摩、调查和分析资料、比较讲座归纳等一些常用的方法。这多种多样的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得学生的素质有了本质上的飞跃。应该说,化学中的绝大数知识是无数的科学家通过探究式科研而积累起来。今天,我们在中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就是培养他们基本的科学研究素质。明天,在化学科学的二十一世纪中,中国就会涌现出更多的化学家的。
  3.1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可体现为视觉上直接的观察,也可是借助媒体技术放大后进行观察。如微粒的观察和α粒子轰击金箔等。科学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且及时的记录下来。化学科学中,有些现象是一个细微而缓慢的变化过程,如钢铁的生锈,这就需要观察者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计划。观察时要积极的思考,在客观的数据的基础上,充分的和别人交流,既要容纳别人的意见,又要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
  3.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确定明确的调查范围。如果调查对象较多,则需要随机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3.3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可以去图书馆查阅书刊、报纸,可以去拜访有关人士,也可以去上网搜索。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影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精心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湖发现探究的线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搜索知识,掌握知识,既能增加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又能增加学生的情感意识。
  3.4在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知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完成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首先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再逐步的介绍实验步骤,有些优秀的教师可能在结束会告诉学生这样做的原因,这就是一节经典的实验课。其实,这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断层的,与他们的认知思维不相符合的。中学生应该怎样获得实验的结果呢?应该说,只有先通过实验操作,才能体现出结果。同时,实验步骤是由教材明确给出的,学生只能机械的按部就班,这也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由于传统的实验方法的弊病,在创新教育中的实验探究有着独特的思路。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提出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的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内容来进行。由于环境中诸多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为了确保实验的结果只是由于假设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出假设内容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就是应当有对照实验,按照探究方案的步骤进行操作,得到结果,比较所得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通过老师得指导和帮助,学生最终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知识,发现真理。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学生都乐意在动态中掌握知识,可以试想,当一个中学生既兴奋有忐忑不安的心情告诉老师和全班同学他所做出的成果时,时,受到老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他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得到极大的高涨。这就像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肯定,那么心理所产生的喜悦是无可替代的。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4、体现在教学手段方面,新旧结合,趣味盎然。
  如今的学生,由于家庭、社会的影响,使得他们获得的信息不再是主要有老师处所得;许多学生都能上网浏览信息。可以说,在栽些方面,学生所了解得信息并不比老师逊色多少,他们对老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有所创新,除了常见的教学手段,如化学实验,还可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如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手段多种多样,繁而不乱,使用的恰到好处,学生才会好学不厌,才能主动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围绕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些社会实践。例如,在讲到铁的冶炼一节中,有条件的话可以先带领学生到炼铁厂去参观,再讲炼铁就很容易了,从实践走进理论效果非常明显。多种教育手段适度的穿插交替“趣”、“活”,使学习兴趣转化为行动,逐步养成学习的主动性。
  5、体现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改学业成绩鉴定”为“素质鉴定”
  “不以成败论英雄”,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答案与期望的正确答案不一致而对学生横加指责。而应该帮助学生去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适当的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学生能力也能得以提高。例如,一个学生在写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这样的:CH4 + O2━CO2 +H2,全班学生哄堂大笑,那个学生非常尴尬,满脸通红,低着脑袋。这时,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问他氢气能燃烧吗?很快这个学生改正确了,接着老师有说我们应该感谢他,因为我们以后就不会再犯这类错误了.那个同学的头这才抬了起来,恢复了往常的自信。在实验操作中,不仅要看实验,还要看其过程;在课堂练习中,不仅测验学生的记忆能力,还要应该考察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必将彻底改变“素质教育咕得震天动地,硬实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局面,必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来源: 网络 编辑: rongerkl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