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拔尖计划”首批毕业生出炉 让一流人才冒出来
阅读: 159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4/2/27 10:45:20
分享到:
  拔尖计划首批五百名毕业生出炉,部分学生崭露头角让一流人才冒出来
  主打7个改革重点,让一流人才容易冒出来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于钱学森之问,杨振宁有过这样的思考:美国之所以在科技方面特别成功,是对于特别好的学生规矩很少。中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对60%90%的学生是好的,可以使他们规规矩矩地成才。而对于最好的10%的学生,还是美国的办法好,因为这些人不需要常规训练,海阔天空就可以发挥他的才华。
  2009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后简称拔尖计划)应运而生,主打学生遴选、教师配备、培养模式、氛围营造、制度创新、条件支持、国际合作7个改革重点。4年后,首批拔尖计划毕业生出炉,有些学生已经崭露头角。北京大学曹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讯》发表文章;复旦大学达佩玫、任东,分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纳米快报》《美国化学会志》发表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认为,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缺少世界一流导师、科学传统积累不够,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
  确切地说,一流人才主要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关键要为这些人的脱颖而出提供好的环境,使一流人才容易冒出来朱邦芬说。
  导师制、小班教学……19所高校开辟培养尖子的试验田
  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谈安迪,迷上了暗物质,这是在课堂上听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季向东教授讲授的。幸运的是,他进了季教授的课题组,在导师指导下,攻克了真空、低温和高压耦合等技术难题,首次成功研制了低温高压引线。
  在拔尖计划中,每个大一新生都能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江学者,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导师。
  拔尖计划的遴选方式也与高考不同。在具体方式上,通过自主招生、二次选拔、与高中衔接等多途径遴选,注重平时考察,还在选拔中实行多阶段动态进入。在评价标准上,学生的兴趣志向、学科潜力、心理素质等都在考查范围内。
  国际化培养也是该计划的特点之一。初步统计,2013年,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150所国际知名高校的35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教授,参与到育苗过程中。
  导师制,小班研讨教学,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像这样培养尖子的试验田在全国共有19块,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
  首批500名毕业生中,有95%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
  加入拔尖计划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能与导师一对一,在与导师的交流中,学到了科研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北京大学2009级物理学院学生周天骥说。
  拔尖计划的老师也有很深的感触。在一门大一新生的课上,图灵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抛出一个计算机科学领域非常有名的难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多小时后,有三组学生有了想法,但都不对。就在这时,一个平常不太讲话的学生举起手,写出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基本上就是一个算法,全班都拍起手来。这件事给我非常大的感触,老师的责任就是把环境营造起来,让学生能够感兴趣,从容发挥。姚期智说。
  目前,19所计划参与高校的首批500名毕业生中,有95%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说:“‘拔尖计划实施进展顺利,改革成效初现。
  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例,2013年,拔尖计划”139名毕业生中,98.6%继续深造,远高于全校平均深造率72%。不仅如此,拔尖计划毕业生获得国外高校全额奖学金的比例为64%,远高于全校30%的平均水平。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rongerkl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