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对英语课程标准的一种解读
阅读: 1544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0/1/19 11:53:56
分享到:

如果在中小学英语教师中做一个调查:“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阻力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教师的答案是:“现行考试方式与评价制度。”的确,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师生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几乎成了广大师生的无奈选择和真实描述。考试是师生谈论最多的话题,由于评价学生看成绩,评价教师也是看成绩,考试频繁,师生均感身心疲惫,加上英语在中考、高考中是个举足轻重的“筛子”,考生的考分差距大,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要使英语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让学生在获得必需的英语知识的同时,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必须改革现行考试方式与评价制度。所以一切有志于英语教学改革的教师,都在真诚而又急切地呼唤英语考试方式与评价制度的改革。

让人欣喜的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这方面已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此次,《标准》响亮地提出 :“倡导形成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评判、鉴定教与学的效果,也不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为他们的成长指明方向。”不可否认的是,理念要化为行动,还有一段艰难的探索过程,但我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希望。近几年,不少重要的考试,如中考,已开始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口试等。考试的内容明显加强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那种把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的录取依据的做法正在被改变。这必将对今后的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果说我们经常将教学上的种种弊端纷纷归咎于不合理的评价体系的话,那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到来。或者说,随着“指挥棒”的逐渐转向,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反思和实施英语教学呢?教学过程中又如何弱化英语的“筛子”功能,增强其人文意蕴呢?

从个人的学习体会与实践体会来看,《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有如下重要意义:

一、启发我们反思:“英语学习本质是什么?”

以往的评价方式之所以不尽合理,与我们对“英语学习本质是什么”认识不清有关。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出发点就是把学生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规则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习真正的英语。章兼中教授在《外语教育学》中指出英语学习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学生是外语学习的主人翁观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耳听、眼看、动脑、动手的学习活动,掌握自辨、自治、自理、自学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技能。发展智力,情意,从而使学生达到德、智、体、美、劳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其实英语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应用于生活实践。因此《标准》确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标准》在总体构建上特别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特征,语言呈现形式不以语言知识体系的描述为主线,而是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运用作为主线。《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为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基本学习策略”(二级),到具体化的“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五、八级)四方面,向学生明确地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显然,这种新的观念已彻底摆脱了应试教育的阴影。它倡导的英语是活生生的语言,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和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也有利于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

二.“迫使”我们检讨:“为什么厌学英语?”

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普遍对英语有兴趣,但兴趣大多没有保持多久就开始厌学英语。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曾为此做过调查,事实表明,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情感和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成就动机,造成学习兴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英语学习难度与考试成绩的不良影响这两个相关因素。学生的兴趣是在乏味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减退的,且都是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弱。学生学习困难还反映了不少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一些严重问题,盲目赶进度,讲得多,练得多,思考少,交流少。可以说,相当多的学生是在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英语。相当多的教师也是为了统考、中考、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而煎熬,师生共同浸泡于题海难以自拔。现在,师生都非常看重的“指挥棒”转向了。《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对这些观点的丧失,是导致学生厌学英语,教师厌教英语的一个主要原因。

学生为什么厌学英语?如何让学生喜欢英语?是每一个中小学英语教师都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12
来源: 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 breeze1529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