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杨振宁谈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很快就会有了
阅读: 244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3/10/28 10:23:37
分享到:

    昨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及其家人共同参加了云南师范大学武之楼命名暨杨武之先生塑像揭幕仪式。之后,91岁高龄的杨振宁做客西南联大讲坛,与青年学子们分享他的学习和研究经历。

  谈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很快就会有了

  在一片掌声中,杨振宁与夫人翁帆,胞弟杨振汉及其夫人谭茀芸缓步走向将要揭幕的武之楼91岁高龄的杨振宁拄着拐杖,不用搀扶,精神矍铄地面对热闹的人群。

  杨振宁与父亲杨武之对西南联合大学以及今天的云南师范大学,都有着特殊渊源和深厚的情感。杨武之是著名的数学家,1938年随三校到昆明就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首任数学系系主任。1946年三校北返,杨武之又担任了国立昆明师范学院首任数学系系主任。

  杨振宁1978年至今,先后回昆明6次,在他的心中昆明已然是他的第二故乡。而每次到昆,一定会来他的母校看看。

  对校方以父亲名字命名数学学院大楼,杨振宁表示非常高兴和感谢,并欣然提笔写下武之楼三字,学校用云南特有的紫铜将其铸造并镌刻大楼之上,还邀请云南省雕塑艺术家李小兵创作了杨武之青铜塑像,置于学院大厅。

  坐在宽大的会议厅里,杨振宁和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师生座谈,想起当年,他不禁感慨现今中国各方面发展迅速,并坚信,属于中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很快就会有了

  谈学习方法

  渗透性学习不能只注重书本知识

  作为西南联大讲坛第五讲嘉宾,杨振宁此次演讲的主题是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1938年至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中国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深深影响着他。1945年,杨振宁赴美求学,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国外学习的经历使得他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谈及自己的学习方法,杨振宁先说了一句古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在中国影响很深的一句话,其中包含深刻道理。而芝加哥大学被誉为氢弹之父的泰勒的学习方法与之大不相同,让他印象深刻,泰勒教授见解非常多,而且喜欢和人讨论,常常是在一个混沌不清的状态下琢磨,谈论的也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但这样的学习方法很重要

  同时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在国外念书时,系里每周都会请外来的人给学生做研究,当他问一些中国留学生是否去听时,很多人都说听不懂而没有参加,我算是很有经验了,但是我也常常听不懂,可是没关系,听过之后,有意无意地稍微想一下,过一段时间,你再听与之相关的东西,听得多以后,很多东西渐渐你就懂了。这个就叫渗透性学习法。同时杨振宁强调,要注重新现象、新方法,少注重书本上的知识。

  谈教育

  人文、自然科学要综合发展

  演讲现场,杨振宁思维清晰,逻辑明确,回忆往事,也说得条分缕析,现场也常因为他的妙语连珠,而掌声不断。杨振宁是理工科毕业,但其文学造诣丝毫不差,据他介绍,这与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息息相关。

  在杨振宁小时候,父亲杨武之很快发现儿子有过人的数学天赋,但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杨振宁说:父亲的哲学是慢慢来,不要着急,循序渐进地引导、教育儿子,并且十分重视杨振宁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教育,在杨振宁念完中学初一时,父亲还托同事雷海宗从历史系找来名叫丁则良的学生教杨振宁《孟子》等国学、历史知识。

  此外,杨振宁还指出,和同学讨论是积极深入学习的机会。当年杨振宁与黄昆、张守廉一道被称为西南联大三剑客。他们天南海北地谈着,从古代的历史到当代的政治,文化、人生、理想,乃至最近看的电影细节,都成为他们三人谈资。在无休止的辩驳中,三人增进了友谊,也增长了学识。

  谈当下

  寄望年轻人创建更美好的未来

  谈到当下,杨振宁表示,现在时代变化非常快,“20世纪初是研究物理学的黄金时代,我做研究生的时代是白银时代,但他同时指出而今科技高速发展,虽然不能像之前时代那样,但仍然有无数多的小门,每一个小门,从科学的立场来看都是很有意思的,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说,可能非常重要,我们能做的东西还是非常多,比如我耳中的助听器。他摸了摸耳朵里的助听器,缓缓说道。

  对于在场学生的提问,杨振宁也非常认真地回答,并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研究生找研究题目感到很沮丧,是极普遍的现象。”1947年,是杨振宁感到特别困难的一年,20个月失败的实验生活让他很沮丧,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幻想破灭。但杨振宁最终坚持了下来,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他希望年轻人,有好的想法不要轻易放弃,同时他还给年轻人指出了一条发展道路,能在一个领域开始时,进入此领域是最幸运的。当然要结合个人的兴趣。

  希望你们不要忘记你们是很幸运的,生活在今天,记住这句话的意思,以及你们自己可能在历史上将要扮演的角色,杨振宁在最后寄望于年轻学子为自己、为民族、为国家创建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

来源: 网络 编辑: xuesh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