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备战高考,不知道心理状态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有多大,不走进考场,就不知道情绪管理对高考成绩有多关键。临近高考,很多考生面对自己的情绪波动束手无策,其实高考心理是有规律可循的。高三这一年,不同的节点有不同的情绪体验,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NO.1新环境适应:高三是极其特殊的一年
在学生的心目中,高三绝不是高一高二的简单升级,这一年是极具特殊意义的。多数学生们尽管还留在原来的班级,但告别了原来的老师,迎来一些专门带毕业班的老师。课不再是从前的课,“考点”才是关键词。从高二暑假加课开始,同学之间漫无目的的交谈也变少了,空气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有些“精明”的父母煞费苦心地把孩子办到别的城市,或将孩子转入师资水平更高的学校,却忽略了孩子适应新环境是需要时间的。到头来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不但没有占上什么“便宜”,反而加大了心理负担和经济成本。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是一种适应。积极的适应是为了“征服”,而消极的适应则是“同化”。进入高三,考生需要抱持“欣然接纳“的态度,父母要遵循“宜静不宜动”的原则。就算新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些功利,就算你的同伴都武装到牙齿,就算父母要求你闭关读书,这个时候“反抗”是得不偿失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等将来有一天你回过头来看的时候,会发现高三其实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
NO.2假疲劳:月考成绩不理想怎么办
通常在进入高三后两个月,考生开始经历月考,也真正进入高考这幕大戏。此时自主招生、加分政策纷至沓来,考生的情绪敏感、易波动。第一次月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真切地感受到之前知识的漏洞是无法补上的,他们往往选择另起炉灶恶补,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但现实往往很残酷,有的学生补漏效果不明显,新的知识又落下了,造成恶性循环。随着第二次月考的不理想,他们沉不住气了,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坚持跑到终点,希望退下来,通过休学一年把高一高二的内容系统地复习一遍。这个阶段类似于长跑中的“假疲劳”。
高三阶段最佳的复习方案就是紧跟老师的节奏。老师不仅对考试的题型、考点心中有数,还清楚学生掌握知识的难易程度,由此安排复习进度,一个阶段考核一次。学生可以根据成绩和名次,了解自己对该阶段知识掌握的情况。作为带过毕业班的老师,我的经验是让学生自主命题。这既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在考试时心态平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经历会让考生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由被动应考变为主动探索。
另外,这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考生登高望远,将此时的努力和未来的人生有效链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成就动机。每当备考中出现懈怠和放弃心理,想想未来的美好,现阶段的任务就没那么枯燥无趣了。
NO.3高原期:提升的关键是减速
考生第一次面对文理科的综合试卷,通常是第二学期的第一考,也就是寒假刚刚过去。就算考生掌握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也难以灵活运用到综合题目中,看着试题没有思路是普遍存在的。有的考生误认为自己也就这样了,产生了破罐破摔或逃避高考的心态。这个阶段的心理感受和高原缺氧极为相似,每迈出一步都需要很大的力气,承受着身体的各种不适,所以把它称为“高原期”。
顺利渡过高原期,实现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减速。相对缩短学习时间,巩固基础知识,不要过多触碰难题。同时聚焦两件事情:
一是预估高考分数。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在群体中的位置预估高考分数,再将各科进行细化。比如你预测数学得100分左右,那么在考试时就不会因为有两道大题不会而乱了阵脚。在备考阶段有具体的奋斗目标,在考试中你的心态就会相对平和。
二是细化各题型的时间分配。有些考生因为平时做题对时间没有要求,考试时则毫无章法。因为担心做不完,草草地做完选择题和填空题,留出宽裕的时间攻克大题。结果是前面的基础题由于时间太紧而无法得分,大题由于难度高也得不到分,一个简单的时间分配问题,导致整场考试全盘皆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认真研究试卷中各题型的分布和分值,划分一下时间,注意在划分时一定要拿出10分钟机动。平时做题时就要严格按照时限来完成,既提高效率又能使自己在考场上有条不紊。
NO.4模拟考试后:别忘了将短板补上
老师们经常说,第一次模拟考试分数与高考分数有密切的关联。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考生就会灰心丧气,预测自己高考可能会失败。有的学生摸索出自己成绩的规律是好一次坏一次,而高考恰恰是考坏的那次,由此陷入恐慌。还有的学生干脆明确跟父母商量,我实在没信心,不行就复读吧。
作为考生,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考前的每一次月考。通过月考能够发现知识上的漏洞、复习思路的欠缺,改善复习策略,同时制订具有弹性的阶段性目标。人对压力的承受是有一定限度的,变压力为动力的精神是好的,但不能盲目地压迫自己,那样不但不会提高成绩,反而会挫败自信心。
自1991年以来,无论我担任高三班主任、科任老师还是作为心理咨询师,见证了太多高考考生的成长。其实,高考前两三个月也是考生分数增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模之后,只要心态平和、学法得当、节奏科学,到高考时分数有大幅度的提升并非难事。这个阶段要加大对弱势学科的时间投入,将短板补上。考生往往钟情于强势学科,而对弱势学科则充满排斥,这样弱势学科越来越弱,而强势学科涨幅则很有限。殊不知,弱势学科才是涨分“大户”,想想从70分提高到90分与从125分提高到135分相比,哪个收获更大?
NO.5自主复习阶段:以“积极休息”调整状态
离高考还有半个月,考生面对成堆的书籍和试卷发出慨叹:“我总是无法完成复习计划,时间不够用呀。”“每天读书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但成绩不提高,我是不是很笨?”“班里的男生太刺激我了,高中6个学期,我觉得他们玩了5个学期,成绩却进步得飞快,我好像一直在后退”……
这个时候,要记住科学的复习计划是成功的基础。有的考生为了抢时间争速度,不顾实际的可操作性将每天安排得满满的,在执行中一旦无法按时完成,则会产生焦虑情绪。所以制订计划时要想到自己是人,不是读书的机器,计划宜粗不宜细。另外,复习的节奏也很关键,要做到梳理知识与做题热身相结合。一味地做题,忽略回归教材整合知识,可能对高中阶段的知识没有整体的把握;而一味看教材而不做题,则缺乏临场感,做题效率不高,俗称“手生”。
有的高考专家主张考生临考前三四天要全然放下,不念书了,放下包袱。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属于“消极休息”,导致考生高考时没有题感。我的建议是,以“积极休息”调整状态。高考前一周,要保证做几套质量有保证的仿真题,保持应考状态。
NO.6优秀生瓶颈:主动加入学习同盟
有过成绩优秀经历的考生,进入备考阶段出现情绪波动的几率要高于其他考生。这是因为,成绩优秀的考生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习动机强。学习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动机,他们将学习视为乐趣,收获自我成长的快感,这类考生情绪稳定;另一种是匮乏型动机,他们内心痛恨学习,将高考作为实现理想的阶梯,为了学习牺牲自己的爱好,如果无法在学习上得到补偿,就会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
第二,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成绩好时不主动与同学交往,缺乏心理支持系统,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则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第三,缺乏弹性思维。固执地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名牌大学,一旦无法达到就觉得天崩地裂,甚至会想,“趁着落败之前赶紧撤退吧!”他们没有勇气面对不成功的结局。
第四,自尊心强,敏感多疑。这类学生在成绩好时曾瞧不起成绩不好的同学,他们误认为这是所有人的价值判断;成绩下降时,又将自己的价值判断投射到同学身上,认为同学瞧不起自己,变得敏感多疑。
其实优秀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强势学科作为“投资”,主动加入同学的学习同盟,与同学分享自己在强势学科中的思考,同时虚心地向同学求教自己在弱势学科中遇到的问题。许多考生固执地认为只有进入名牌大学才能成就人生,事实上,进入名牌大学只会让你比周围人有更多的资源,但是如果你的情商低,无法将这些资源进行积极地归纳,内心产生的痛苦往往多于周围人。
NO.7中考之痛:父母要营造和谐的环境
有的考生在中考时有过失败的考试经历,这无疑在内心形成一个“痛点”,如果在高一高二年级没有引起重视,及时调节,进入高三出现考试焦虑的几率很高。他们会突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感管理能力充满质疑,将自己的负性情绪全面唤起。
尽管考试焦虑的症状都是相似的,但造成考试焦虑的原因却各有不同,比如父母关系、亲子互动、家族攀比、师生关系、学习方法、情绪管理等等,如果问题严重,父母可以找心理咨询师给孩子做心理疏导。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一旦确认孩子有考试焦虑,就放松了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转而与孩子一起焦虑,“你考试时千万别焦虑呀”,“如果大脑一片空白了,就先放下笔静一静”……父母的这些言行强化了考试焦虑在孩子头脑中的记忆,使他们难以走出来。
面对孩子的焦虑,父母要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考试、认识自己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恢复他们内心的自信。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地审视自己,不要将成年人的一些消极观念和焦虑传递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是家有考生的父母可以给孩子的最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