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上海高考作文陷“重题门” 考试院连夜紧急调查
阅读: 1433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1/6/8 14:47:57
分享到:
  专家释疑:为何两道题目如此相似?
  对于重题,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评委会副主任、上海评委会主任姚建庭表示:题目确实重了,但这纯属偶然。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是一项覆盖全国的公益公文大赛,主办单位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办公室、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专业委员会等;已连续举办六届。
  姚建庭介绍,作文大赛的命题有着严格的程序:先是评审会向20多个赛区公开征集作文题,此后,评委会四名专家从征集上来的200多个题目中严格筛选、修改,最后公布40多个题目,由参赛选手自行选择1道题目写作。他就是评委会命题专家之一。
  “我们的题目绝不抄袭,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等都有。命题面非常广,也抓主旋律,比如亲情、师恩、友情、人生得失、生命价值、中华民族现状及将来等等。”姚建庭说,这样的覆盖面便于参赛者思考。
  既然如此,那是高考命题专家“摆乌龙”吗?或者说,作文大赛命题专家就是高考命题专家?
  对于这点,姚建庭直接予以否认。“如果是同一个人,反而要回避,不允许出同样的题。”“而且我们四个人,三个是南京的,就我一个是上海的,我以前倒是参与过高考语文的命题,所以知道,高考命题老师也是突然通知的,有大学教授也有中学老师。准备的时间并不太长,而且他们要求要避开区县出过的题。一般情况,是老师出了很多题,最后定一道题。”姚建庭说,更大的可能,是命题组老师没有留意到作文大赛出过类似的题,最后撞题了。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曾经参与过高考作文的命题工作,据介绍,高考作文有专门的命题组,一般有五六个专家参与,作文命题时会参阅大量的参考书,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在前两年作文题上做到有变化,且不能变化太大,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导向性正确,二是要有区分度,初步会选出数十个题目,然后再优中选优,最后由招考部门审批,通过后就成为了高考作文题。黄玉峰老师认为,高考作文题会尽量避开一些社会上已公开出现的话题,但是完全避免也不太可能,现在资讯这么发达,题目有部分重合是一种巧合,考生和家长们不需要太担心出现不公平,毕竟影响不大,因为见过的考题未必就写得很好,不过黄玉峰老师也坦言,出现这样高度的重合,在历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中的确少见。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相关人员也表示,上海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出自王元化写于1987年的一篇文章《“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收于《思辨录》),不是来源于恒源祥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征稿的材料,而且题目并不完全相同,恒源祥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征稿的材料有两段,上海高考作文只有一段,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是巧合,社会对于考题的正面评价还是主流。
  材料出处:“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 
  现在有一种理论强调理性而反对情绪化。提倡理性并不错。一九七九年我在长期搁笔后为自己新出的一本书写的后记中曾经这样说过:“目前正在方兴未艾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具有怎样巨大的力量,它给我的最大鼓舞,就是那标志着理性再觉醒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已经发出了新的呼声。”西方的启蒙运动在走出中世纪的黑暗时,正是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法庭上进行再认识、再估价的。我至今不能忘怀十年浩劫前夕,在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寒夜里,灯下阅读潘恩《理性时代》时的内心激荡。我多么希望自己的祖国也会出现这样一个理性时代,摆脱长期以来在极左思潮下所形成的反理性的狂热和感情上的迷乱。可是,也许由于我长期从事文艺工作的缘故,我并不认为感情是不好的,更不能容忍否定感情的理智专横。感情是激发创造的动力,也往往成为导向理解的媒介。因为只有对某一对象发生血肉相关的感情,才更容易引起去理解这一对象的愿望,才更容易激发去理解这一对象的能力。所以我不能赞赏那种心如古井、超脱尘寰、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高洁。至今我仍对鲁迅的《华盖集》序言深深感到共鸣。他说,虽然知道伟大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历大苦恼,发大慈悲,离世间愈远,认识人间也愈深愈广,凡有言说也愈高愈大。但是,他说他只能像沾水小蜂在泥土上爬动,救小创伤还来不及,没有余暇去达到心开意豁,平正通达的境界。我以为思想家或作家的参与意识以及对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不意味着丧失了独立人格和独立见解,更不等于放弃或冲淡艺术性。近来出现一种反对参与意识,认为只有远离社会生活,为学术而学术或为艺术而艺术的态度才能促使学术或艺术走上正规的观点,其实乃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偏颇。    
有人对样板戏产生了应有的义愤,这是可以理解的。相反,如果经历了那场浩劫而对样板戏竟引不起一点感情上的波澜,那才是怪事。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却反其意说,他要在自己的戒指上也刻上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他认为,什么都不会毫无痕迹地湮灭;今天迈出的任何一步对于未来都会具有意义。是的,时间无法消灭过去。只有麻木的人才会遗忘。龚自珍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最为敏感的思想家曾经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人类有历史就是使人不要忘记过去。
王元化写于1987年
12
来源: 东方早报 编辑: kostbar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