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即将来临之际,招生骗子又待机而动。记者从警方了解到相关的诈骗手段,供广大考生和家长参考。
经警方对历年相关高考诈骗案件分析,此类诈骗从时间上可分考前、录取及考后3个阶段。在考试前夕,犯罪分子会通过手机短信息、互联网向考生或家长发送“出售高考试题”“标准答案”和“花钱可以上重点大学”等虚假信息,吸引考生和家长“上钩”,从而一步步将他们引入骗局。在录取前夕和录取过程中,犯罪分子常谎称自己是院校招生代理或高校招生人员,与高校领导和招生办人员有“特殊关系”,可以“低分高录”,如果考生和家长出钱,他们可以帮忙。有的犯罪分子甚至还会伪造大学录取通知书,让当事人事先将学杂费打入其账户,达到诈骗的目的,之后便逃之夭夭。在考试录取结束后,犯罪分子还会变成“名医”,给一些高考落榜后想不开的考生“治病”,从而从考生家长处骗取医药费。
此外,犯罪分子往往会利用考生和家长对招生及教育方式的相关内容不太清楚,从中做“文章”。比如,犯罪分子打着自主招生或定向招生的幌子,称这类招生就是不看分数线,花上数万元即可搞定。
有一个共同点是,不管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怎样花样百出,他们一般决不轻易与当事人碰面。考生和家长切勿心存侥幸、轻听轻信,要提高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最重要的是认真了解高校招生的录取政策、规定及程序,一旦遇到此类人员或此类诈骗电话,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及时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