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面临生存挑战。报告认为,在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学费收入在学校日常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旦生源不足,高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5月3日《人民日报》)。
因生源枯竭导致高校生与死的抉择,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实,相当长时间以来,高校就面临着生存的挑战大学生厌学。高校不再是梦寐以求的“象牙塔”,不再是“我奋斗了18年终于和你一起喝咖啡”的镀金地。高校及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魅力正在下降。
“学习积极性不高”、“后悔上大学”早已是大学生的“通病”。原因或许很复杂,但关键还是大学教育失去魅力。“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很强的求知欲,我没遇到过真正不爱学习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石中英认为,厌学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消极”状态。这种“消极”状态的形成与高校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密切相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截至目前,“钱学森之问”还没有一个完美的“回答”。
高校“量变”能否引起高教“质变”?大浪淘沙。让一部分高校“安乐死”不是坏事。当高校面临“生与死”的挑战时,就会倒逼高等教育的彻底改革。长期以来,高校生源充足,即便有学生厌学,即便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就业脱钩,也不能引起高校的重视,高教改革依然躲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安闲度日。“置之死地而后生”,危险之中有机遇,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再迟疑与等待下去了。
一面是高校面临“死亡”,一面又有高校“新生”。南方科技大学,这个新生儿,被视为高教的“体制外鲶鱼”:“去行政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参考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发展模式,打造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些关键性词句“构成”南方科技大学。在自授学位和文凭的背景下,南科大的首次招生却是“不差生源”。有人称,南科大有“梦”,教改就不会“南柯一梦”;高校有“梦想”,教改就有希望。高校和高等教育必须进行“艰难的选择”跟旧的体制告别,与新的体制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