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题 >> 政治试题
高中政治编辑
[中学联盟]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2015届高考政治专题汇编:常考哲学试题汇编(诗词彦典类 A)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题
    资源子类试题汇编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政治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95 K
    上传用户bingxue
  • 更新时间2015/6/3 8:47:16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3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高三政治常考哲学试题汇编(诗词彦典类A
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人的知识结构不同导致对事物的认识不同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人的立场不同影响其对同一事物的看法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2.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这说明
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
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
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回答4-6题:
4.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5.“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