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评述】
●考情分析
1.从考查内容上看:2013年高考除了上海、四川、重庆和全国大纲卷没有在此处命题外,其它高考卷均有涉及。重点关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宋明理学这两个考点,特别是宋明理学部分考查的密度远远高于其它考点。2014年高考依旧是“宋明理学”部分命题最多,请同学们注意这一命题特点。但是其它部分也要兼顾,2014年“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部分较之2013年命题有所增加,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适当注意对高频考点的复习。
2.从题型上看:本专题考点的常见题型既包括选择题又包括非选择题,非选择题看起来相对较少,但是如果从一套试卷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分配比例来看,该专题的非选择题所占比重相当大,这是因为本单元知识体系性强,逻辑关系紧密,比较容易命制非选择题,再者是中国古代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相当深远,内容比较重要。
3.从考查形式上看:一是采用新材料、新情景,要求学生根据题干材料进行判断;二是从比较的角度进行考查,有的是进行中西比较,更多的是从中国古代思想史各个时期内部的比较。
●品味经典
1.(20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点评:本题是一道比较型分析判断题,以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主张为比较项,考查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此题有一定难度,要在理解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逐个排除,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分析: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题中主要是原始儒学和董仲舒思想关于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到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2.(2014·广东文综·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点评:这是一道较为简单的因果类材料题,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和掌握。只要知道为什么“四书”是最要紧的,就可以选出正确的选项。
分析: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它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曲折反映,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