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中国古代思想、科技与文化
1.[2015·山东泰安高三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风俗 B.贡赋
C.礼仪 D.秩序
D 【解析】儒家认为确立礼是国家的躯干,认为杀害有礼者,就是在戕害国家躯体,制造祸端。那么对于一国而言,“礼”即是国家的统治秩序。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题选D。
2.[2015·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质监]某学者说:“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该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推动了韩国的经济建设 B.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
C.形成了团结自强的精神 D.帮助韩国克服金融危机
C【解析】从材料“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即可说明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成了团结协作和自强精神
3.[2015·云南名校高三统考]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材料反映了孔子
A.以人为本 B.因材施教
C.启发引导 D.教学相长
B 【解析】依材料可知: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这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
4.[2015·河北省邯郸市高三1月质检]《孟子·梁惠王上》记载:“王曰:‘叟(老者),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表明儒家主张
A.舍生取义 B.见利忘义
C.重义轻利 D.义利并重
C【解析】儒家思想重视“仁义”,材料中“将有以利吾国乎”“亦有仁义而已矣”的信息说明孟子比较注重仁义而不注重利益,故本题选择C项;A说法较为绝对,B与材料中意思相反,D说法不符合除了意思。
5.[2015·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一次统考]战国时期思想家苟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