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第小题2分,共50分。
1.赵尔巽等《清史稿》中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时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该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这说明
A.内阁权力越来越小 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清朝中央集权加强 D.清初分权思想加剧
2.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论及科举时说:无论是东汉“孝廉”还是宋、明、清“ 进士”,都是在各地区均衡分配的大原则下产生的。而且地区分配的要求来自“士”阶层的内部,也 不能归之于皇权的片面操纵。东汉“孝廉”与人口成比例出于“公 卿会议”;北宋“逐路取人”则经过南北士大夫长期争论而获致;明代分南、北、中卷也起源于洪武时北方落第举人的抗争。……各地“孝廉”或“进士”往往在政府中为自己地方的利害说话。这当然谈不上是代议制,但不能否认科举制有时也发挥了一点间接的代议功能。这里余英时强调的是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B.没有坚持“取士唯才是择”的标准
C.遵循了地域均衡分配的原则 D.具备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本功能
3.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澳人利亚)说过:“我们在‘暴乱’ (指
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
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心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凡中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
C.清政府保证“永禁设或人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4.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对诸如宣战与媾和之类的城邦大事,握有最高决策权、监督权和终审权。这放映的实质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自由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