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2.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
一铚,然后成为农。”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井田制已经瓦解 B.铁器牛耕尚未普及
C.土地私有成为主流 D.青铜农具仍在大量使用
3.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
国家的着眼点在于
A.重视农业生产 B.推行重农政策 C.发展小农经济 D.保护农民利益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要解决中国社会之积弊,则当使知识分子不再
集中到政治一途,便该奖励工商业,使聪明才智转趋此道。”其中使知识分子“集中到政
治一途”
A.繁荣了春秋战国文化 B.维护了秦汉政治统一
C.有利于贵族垄断政权 D.推动了官僚政治发展
5.《朱子语类》载朱熹弟子陈淳的话说:“先生在临漳,首尾仅及一期,以南陬敝陋之俗,
骤承道德正大之化,始虽有欣然慕,而亦有谔然疑,哗然毁者,越半年后,人心方肃然
以定。”材料肯定了朱熹在漳州
A.强化伦理纲常 B.整肃社会治安 C.变革社会习俗 D.倡导重学风尚
6.“它以称赞的口吻介绍了美国的选举制度,国会制度,主张由私人报纸并以之监督国家行
政;主张举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来往通商……,
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材料评价的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孔子改制考》 D.《变法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