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开办了一所学校,称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当时最著名的文化与学术中心,这里名士云集,他们常常就时政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和争鸣。出现
“稷下争鸣”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
A.齐国国王喜好结交天下名士
B.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
C.“士”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
D.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各家提出治国救世之道
【答案】D
考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学派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和争鸣。材料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故应选D。
⒉孟子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其逻辑起点是( )
A.人性本善 B.人性本恶
C.“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D.“仁政”是儒家追求的目标
【答案】A
考察对孟子思想的认识。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提出“性本善”的主张,认为人性本善。这时孟子主张“仁政”的思想基础。故应选A。
⒊儒学的发展经历了汉代“经学化”和宋代“哲学化”的两个阶段,其中儒学在宋代“哲学化”主要体现在( )
A.传统的儒家学说体系已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B.宋代儒生摒弃佛道,直接继承了孔孟的“道统”
C.宋代儒家学说体系的形成中,吸收并融合了佛、道思想
D.宋代儒家学说重视思辨,并就宇宙本原问题召开深入探讨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