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 (2014·吉林高三期中质检)1921年,列宁意识到,有必要与那些具有使工业生产复苏能力的人讲和。这表明列宁决定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D.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B
2.(2014·山东日照一中二模)30年代初,苏联中央主管经济的部门有5个,到1939年增加到34个,1941年增加到37个。部门的不断增多反映出苏联
A.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权 B.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D.国民经济总量显著增加
【答案】A
3. 10.(2014·广东中山一中模拟)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 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D.“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
【答案】C
4. (2014·广东中山一中模拟)(26分)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请回答下列有关农民的三个问题:
(1)19世纪中后期的东西方都面临着社会重大变革,简述这一时期英国、俄国和中国农村的农民所处的境况。(12分)
(2)简要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苏联政府对农民政策的异同。(10分)
(3)2005年12月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在香港召开时,接近一百个南韩农民代表纷纷纵身跃入维多利亚港,他们穿着橘色救生衣,拿着旗帜在水中来回游动,并挥拳叫嚷。一名男子喊道:“WTO逼我们去死!”。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参考答案:(1)英国:农民出现分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雇工;移民海外的:寻求新的发展机会。(4分)
俄国:政治上:逐渐变成自由人,但不彻底的改革使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逐渐分化为农场主或沦为雇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