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3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用一首诗表达了对“慢生活”的理解:“慢”是“快”的基础/你只有习惯“慢生活”/才能够快速准确找到定位/而不会迷失自己/要慢下来/是因为“快”让人错失了很多美好的事物。从快到慢,其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快”和“慢”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快”和“慢”的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 ③“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快”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慢”促进“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部矛盾的决定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生活方式从快到慢,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①③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具体表现,正确;②错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④错误,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决定的,外部矛盾只能影响事物的发展。
答案:A
2.菜根谭中说:“有妍必有丑为之对,我不夸妍,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③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和矛盾的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前提是理解引言的含义。引言讲的是美与丑、洁与污相对应而存在,不可分割,体现了①③,选C;②错误,是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④观点正确,但误认为矛盾双方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选。
答案:C
3.中医《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 )
①“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②应注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创造或改变条件避免“未病”向“已病”转化 ③“未病”与“已病”没有严格的界限,因此“未病”与“已病”都要重视 ④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对疾病的预见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