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1)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因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才能够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即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因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即具有价值尺度职能。
【温馨提示】 正确区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1)区分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职能需要注意两点:①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②标价、讨价还价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时,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媒介,执行的是商品流通职能。
(2)区分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时要注意买卖的时间和空间。流通手段一般是现金交易,表现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买卖的时间和空间上是一致的;支付手段是随着赊账买卖而出现的,其主要特点是取得商品和给付货币在时间、空间上出现分离。如用货币偿清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都属于货币的支付手段。
2.货币与纸币
(1)货币流通规律。
市场上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2)纸币发行规律。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额与发行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纸币的实际购买力是由市场决定的。
(3)流通中的货币量与经济形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