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广东·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战国之前,只有贵族才有姓,一般平民只有名而无姓,后伴随着宗法制的衰落,百姓成了一般平民的通称。战国时期,分封制、井田制已经走向崩溃、瓦解,故与题意不符;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现象,与题干变化无关,故正确答案选B。
2.(2013·南京)《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
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家国一体 D.君主专制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体现了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分封的诸侯中与周王同姓的贵族占大多数,说明形成了一套以宗法制为纽带,分封制为体现的,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3.(2013·洛阳)《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 )
A.中央官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王位世袭制 D.地方行政制度
[答案] A
[解析] 解读材料信息“周始选其宗中之长、成王王室成员入为宗正”“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中央官制的继承与发展,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4.(2013·北京·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