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纪年法
1.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3.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5.民国纪年法。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的纪年方法。当时规定与公元纪年法并行。但官方多用民国纪年法,个人档案中也用。民国年换算——公元纪年减去1911,得出民国多少年。
即练1 《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据你所掌握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推算,“丁卯”最有可能是公元 ( )
A.1627年 B.1638年 C.1640年 D.1644年
答案 A
二、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年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较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1.谥号:就是王、公、卿、大夫(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也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义。
2.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3.年号:在古代皇帝和大臣的心目中,确定什么样的年号纪年,是一件非常重大而神圣的事情。改朝换代以后,新的皇帝即位,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奉天承运,上顺天道,下合人意,而重新确定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历代的皇帝所用的年号共有708个,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表示受命于天的,如应天、天兴、天授等;②表示神圣祥瑞的,如万利、河清、大圣等;③表示改朝换代的,如太始、开元、皇初等;④歌颂文治武功的,如大德、上明、文治等;⑤希图安宁平顺的,如安定、广顺、永宁等;⑥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长久、天寿、长乐等。
即练2 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下列哪位皇帝的谥号含有平庸和无能的含义 ( )
A.汉明帝 B.汉景帝 C.唐睿宗 D.晋惠帝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