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链接
1.古代中国资源利用与农耕经济
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用石器砍伐树木,然后晒干焚烧,再翻土播种,对自然环境有一定影响。许多王朝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时,放火烧山,开垦山地以及围湖造田现象很普遍,过度开垦导致环境遭到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古代农耕经济发展。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天人关系观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天论》中这样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调自然不因政治的清明与否而变化,但人类可以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3.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大跃进”运动,在农业领域推行“以粮为纲”,提出“向自然界开战”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毁林、弃牧、填湖及开荒种粮现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工业领域推行“以钢为纲”,全国数千万人上山炼钢,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不仅浪费了资源,也严重污染了环境,工业结构污染密集的重工业化趋势加剧,从而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苏联社会主义农业改革时期
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农业改革,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在农业方面进行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运动,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和粗放耕作,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许多地方变得寸草不生。种植玉米忽略了玉米生长所需的自然环境,不顾苏联各地具体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违背了自然规律。他还提出几年内苏联人均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造成苏联农业出现危机,使改革失败。
5.罗斯福新政与强沙尘暴治理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大平原南部频繁发生的强沙尘暴震惊世界。罗斯福新政许多措施对沙尘暴治理起到了有效作用。如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植树造林。1933年国会通过《国民造林保护队救济法》,由联邦政府拨款,吸收18~25岁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而失业的青年从事植树造林、土壤保持等工作,从而使国家环境保护工作有了一支可靠的生力军。国会还通过《农业调整法》,规定每个农场主必须把他全部耕作的15%退出生产,由政府负责退耕补助。后来又制定《土壤保护与国内耕种面积分配法》,提倡保持土壤与科学耕作相结合的办法,对耕种定额土地,并按照土壤保持方法进行耕种的农户予以补贴。从而解决了农产品过剩危机,又保持了土壤环境。
6.工业革命与科技的迅猛发展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最早享受工业化带来的成果,也最早品尝工业化带来的苦果。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无休止的掠夺,使全球环境遭到了空前破坏与污染,相继出现“温室效应”等众多全球性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文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