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 B.政在爱民 C.克已复礼 D.仁政治国
2.《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3.《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私学文化”与“帝国文化”区别在于
A.儒学是否居正统地位 B.是否包含民本思想
C.是否与农耕文明相联 D.是否兼容并蓄
4.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宇宙“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因为人人都有“灵明”,所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都是圣人”。这位思想家是
A.朱熹 B.王阳明 C.李贽 D.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