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4年,古代史专家傅斯年教授撰《夷夏东西说》,指出:“现在以考察古地理为研究古史的这一道路,似足以证明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傅斯年在这里强调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
B.夏朝文明是从西部迁徙到中国的
C.中华文明是在野蛮与文明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
D.中华文明是从野蛮时代发展而来的
2.“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是古代官吏办理疑难案件时采用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从根本上受下列那一观念的影响( )
A.重义轻利观念 B.三纲五常观念 C.宗法观念 D.仁政观念
3.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4.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 )
A.太尉 B.廷尉
C.丞相 D.御史大夫
5.“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 )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 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
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 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
6.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 )
A.反对君主制 B.主张民主
C.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 D.维护君主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