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案 >> 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编辑
2014高考语文一轮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高频考点四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教案
    资源子类复习教案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243 K
    上传用户rongerkl
  • 更新时间2013/8/27 16:51:16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7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高频考点四 尊重事实,深度分析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
 
1. (2010·课标全国)《杂交水稻之父》(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会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
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
①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
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对文本中袁隆平与朋友相处、相知的理解分析中得出结论。要抓住人物传记的特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总结。
2. (2012·辽宁)《克罗齐的求索》(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二“5年高考”部分)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