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纲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程标准】1、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开始了三大改造。
2、以后在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1960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
3、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拉开帷幕。
4、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更是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对外则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知识整合】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时间:1949年—1952年。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㈠、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
㈡、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5、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
6、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意义: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2、实施:1953年——1957年
3、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