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政治一轮课时专练(人教版专用):(二十六)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秦始皇统一中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B.隋唐时期,儒学便确立了其至尊地位
C.宋元明延续了隋唐文化的辉煌,产生了宋明理学,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期
D.明清时代,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入中国
2.2012年5月,一条名为“‘︱’竟然是个汉字”的微博在网上疯传。“︱”不但是个字,而且还是个多音字。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流头节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日,朝鲜族男女老少都到向东流的河里洗头沐浴,祭拜农神祖先,求丰收、求健康。2007年,宁安流头节入选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8月2日,在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头文化节开幕式上,朝鲜族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已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5.中华世纪坛序写道:“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下列对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 ②能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 ③能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和睦相处 ④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